[实用新型]一种含硫化氢废气的高效硫回收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320405152.0 | 申请日: | 2013-07-08 |
公开(公告)号: | CN203359988U | 公开(公告)日: | 2013-12-25 |
发明(设计)人: | 邹玉霜;陈德兴;俞向东;赵启成;何韵涛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石化南京工程有限公司;中石化炼化工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1B17/04 | 分类号: | C01B17/04 |
代理公司: | 南京天华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32218 | 代理人: | 徐冬涛;吕鹏涛 |
地址: | 211112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硫化氢 废气 高效 回收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环保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含硫化氢废气的高效回收装置。
背景技术
在化肥、石油化工、天然气、煤化工、焦化和化纤等行业,原料中的硫基本以H2S的形式从系统中脱出。H2S为有毒、有害气体,不易贮存,不能直接排放,必须回收处理。目前回收H2S的方法有很多种,其中效果最好的是回收为硫磺及硫酸,但这两种方法仍然存在回收效率不够高,排放尾气不能满足国家新环保标准400mg/Nm3的要求。
利用含H2S废气制硫酸的方法有干法及湿法两种。干法制酸技术与硫铁矿制酸技术相同,是十分成熟的技术,其缺点是流程长,因存在“冷热病”现象能耗高,且生产过程中有酸性废水产生。湿法制酸流程短,能量回收率高,无需要处理的废物产生。湿法制酸有一次转化一次冷凝与二次转化二次冷凝两种工艺,一次转化工艺由于平衡转化率的制约,只能用大量的空气将进转化SO2浓度稀释到~4%以下,且即使将SO2浓度稀释到3.5%以下,即使达到平衡转化率,排放尾气中SO2浓度也仍然>800mg/Nm3,远高于国家新环保标准400mg/Nm3的要求。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提供一种含硫化氢废气的高效回收装置。该装置可避免生产设备的腐蚀,确保工艺可行,且根据温位不同对热量进行阶梯式利用,热量利用率高。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含硫化氢废气的高效硫回收装置,该装置包括焚烧炉、余热锅炉、第一反应器、第一冷却器、第一级加热器、第二级加热器、第三级加热器、第二反应器和第二冷却器,所述焚烧炉的物料出口与所述余热锅炉的入口相连,所述余热锅炉的出口连接所述第一反应器的物料入口,第一反应器的物料出口连接所述第一冷却器的物料入口,第一冷却器的不凝气体出口通过管路依次连接第一级加热器、第二级加热器和第三级加热器,其中第一冷却器的冷却空气出口连接所述第一级加热器的加热通道并进一步与所述焚烧炉的一个气体入口相通,第三级加热器的出口通过管路分别连接至所述第二反应器的物料入口处和所述第二级加热器的入口处,所述第二反应器的物料出口通过管路连接所述第二级加热器的加热通道后与所述第二冷却器的入口相通。
本装置还包括硫酸槽,所述第一冷却器和第二冷却器底部的硫酸出口分别与所述硫酸槽相连。
本装置中第一反应器和第二反应器可分别独立设置或相连构成相互独立的整体反应器。其中第一反应器主要由反应段和冷却段构成。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本装置根据一次反应工艺气体露点高达~280℃的特点在一次反应过程中所设的废热锅炉,以避免露点腐蚀;二次反应出口气体的热量用于加热第一次分离硫酸后的工艺气体,由于二次反应后的工艺气体露点温度为200~210℃,为防止露点腐蚀,在第一级加热器后设置了热气体混合结构,使冷工艺气体的温度高于热气体的露点温度;将二次分离冷却器出口的热空气混入工艺气体中为防止最终净化工艺气体露点腐蚀。
本装置可广泛用于处理煤化工行业煤气化含硫气体,炼油行业中的含硫化氢尾气,苯、甲苯、二甲苯精制行业中的含硫化氢废气,石化行业中用气化工艺生产合成气时的低浓度硫化氢废气,粘胶行业的含二硫化碳和硫化氢废气,有机颜料行业中的低浓度二氧化硫废气等,不仅处理了环境问题,还可以回收硫酸产品和大量的高压蒸汽,除消耗电能外,不消耗任何化学品,不产品任何需要处理的二次污染物。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中,1-焚烧炉,2-余热锅炉,3-第一反应器,4-第一冷却器,5-第一级加热器,6-第二级加热器,7-第三级加热器,8-第二反应器,9-第二冷却器,10-烟囱,11-第I冷却风机,12-第II冷却风机,13-助燃风机,14-硫酸槽,15-酸泵,16-酸冷却器,17-锅炉给水加热器,18-工艺气体加压风机。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石化南京工程有限公司;中石化炼化工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石化南京工程有限公司;中石化炼化工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405152.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