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近红外线截止滤波器有效
申请号: | 201320403939.3 | 申请日: | 2013-07-08 |
公开(公告)号: | CN203551813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4-16 |
发明(设计)人: | 松尾淳;梅田悟史;木梨勉;落合克弘 | 申请(专利权)人: | 旭硝子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G02B5/20 | 分类号: | G02B5/20;G02B5/22;G02B5/26 |
代理公司: | 北京林达刘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277 | 代理人: | 刘新宇;张会华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红外线 截止 滤波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摄像装置等所使用的近红外线截止滤波器。
背景技术
在采用了CCD(Charge Coupled Device)、CMOS图像传感器(Complementary 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 Image Sensor)等固体摄像元件的数码摄像机等摄像装置中,为了矫正固体摄像元件的光谱灵敏度,而在被摄体或者光源与固体摄像元件之间配置用于遮蔽近红外波长范围的光的近红外线截止滤波器。而且,为了截止因自摄像装置内的透镜、固体摄像元件等构件、其保持构件等反射、散射而产生的杂散光,而配置被称作为“光圈”的遮蔽构件。
近年来,采用了固体摄像元件的摄像装置被要求进一步小型化,与此相伴,对摄像装置的光学系统小型化的要求也逐渐提高。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2-268120号公报
实用新型内容
实用新型要解决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有助于采用了固体摄像元件的摄像装置的小型化的近红外线截止滤波器。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的近红外线截止滤波器是内置有摄像元件的摄像装置所使用的近红外线截止滤波器,来自被摄体或者光源的光入射该摄像元件,其中,该近红外线截止滤波器配置在上述被摄体与上述摄像元件之间或者上述光源与上述摄像元件之间,该近红外线截止滤波器具有:近红外线截止滤波器主体,其对上述入射光中的可见波长范围的光具有透射性,对近红外波长范围的光具有遮蔽性;以及遮光膜,其配置在上述近红外线截止滤波器主体的至少一侧的主表面的局部,在上述遮光膜的表面形成有用于防止光的反射的细微凹凸构造。
在此,“近红外线截止滤波器主体的主表面”是指来自被摄体或者光源的光入射近红外线截止滤波器主体的面、或者自近红外线截止滤波器主体出射的面。而且,“细微凹凸构造”形成在与近红外线截止滤波器主体相反的一侧的表面,其用于防止自与近红外线截止滤波器主体相反的一侧入射至该遮光膜的光正反射。
优选上述近红外线截止滤波器主体包括由近红外吸收玻璃构成的基材。
优选上述近红外吸收玻璃是含有铜且以磷酸盐玻璃或者氟磷酸盐玻璃为母材的玻璃。
优选上述近红外线截止滤波器主体包括近红外吸收膜,该近红外吸收膜包含能够吸收近红外波长范围的光的近红外吸收剂。
优选上述近红外线截止滤波器主体包括近红外反射膜,该近红外反射膜由能够反射近红外波长范围的光的电介质多层膜构成。
优选上述遮光膜以形成框状的方式沿着上述近红外线截止滤波器主体的外周形成为框状遮光膜。
优选在从光透射的方向观察上述遮光膜的情况下,在上述框状遮光膜的内周面的至少一部分形成有高度为0.4μm~50μm的不规则的凹凸。
优选在上述框状遮光膜的内缘部的至少一部分形成有薄壁部,该薄壁部具有厚度随着朝向端缘而逐渐变薄的倾斜面。
优选上述薄壁部具有0.4μm~50μm的宽度。
优选上述遮光膜的形成有上述细微凹凸构造的表面的算术平均粗糙度(Ra)(JIS B0601(1994))为0.1μm以上。
优选上述遮光膜的形成有上述细微凹凸构造的表面的局部高峰的平均间隔(S)为1μm~100μm。
优选上述遮光膜的形成有上述细微凹凸构造的表面的最大高度(Ry)(JIS B0601(1994))为2μm以上。
优选上述遮光膜包含平均粒径(D50)为0.4μm~100μm的微颗粒形式的消光剂。
优选上述遮光膜含有2质量%~10质量%的上述消光剂。
优选在上述近红外线截止滤波器主体的上述遮光膜形成侧的面的外缘部形成有倒角部。
实用新型的效果
采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能够使近红外线截止滤波器与所谓的光圈成为一体,从而谋求摄像装置小型化。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近红外线截止滤波器的剖视图。
图2是表示第3实施方式的近红外线截止滤波器的剖视图。
图3是表示第4实施方式的近红外线截止滤波器的俯视图。
图4是表示第5实施方式的近红外线截止滤波器的俯视图。
图5是表示第5实施方式的近红外线截止滤波器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旭硝子株式会社,未经旭硝子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403939.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糖液的制造方法
- 下一篇:自动对设备创建可执行安全功能的方法和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