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可调节高速公路限高架有效
申请号: | 201320366961.5 | 申请日: | 2013-06-25 |
公开(公告)号: | CN203346816U | 公开(公告)日: | 2013-12-18 |
发明(设计)人: | 桂婷婷 | 申请(专利权)人: | 舟山市智海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1F13/04 | 分类号: | E01F13/0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16000 浙江省舟山***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调节 高速公路 限高架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限高架,尤其是一种可调节高速公路限高架,属于市政工程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为了限制规定高度以外的车辆通过指定的路段,通常会在公路的入口处安装限高架来限制车辆的高度,一方面可以防止车辆货物过高发生侧翻,另一方面也可以防止货车高度过高产生超载现象。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限高架在公路和市政领域的交通工程中也得到了广泛的运用。
目前,限高架通常采用钢材焊接成高度固定形式,不能调节高度,这样缺点如下:1、当超高车辆到达限高架是才能发现自己车辆超高,这样不能通过限高架,必须回头;2、超高车辆通过限高架时,由于超过规定的高度,超高车辆将会损坏限高架同时也会损害自身车辆;3、限高架被破坏后道路无法通行,造成交通拥堵。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调节高速公路限高架,通过采用控制中心遥控控制升降器对限高架限制高度进行调节,解决了现有限高架位置固定,不能根据现实情况对限高架高度进行调节的问题,减少了事故的发生。
为实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可调节高速公路限高架,包括路基,公路主体、护栏和限高立柱,所述公路主体铺设在路基上面,护栏安装在公路主体两边及中间,所述公路主体分为去道和回道,其特征是:所述公路主体两侧设有升降器,限高立柱安装在升降器上面;所述限高立柱之间还连接有电子限位牌;所述限高立柱上面还设有固定架,固定架上面设有红外线高度测量仪和红外线水平测量仪。
所述电子限位牌下方设有两个摄像头,分别对应去道和回道。
所述升降器旁边还设有信号控制接收器。
所述信号控制接收器与红外线高度测量仪之间连接有线路组。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通过采用控制中心遥控控制升降器对限高架限制高度进行调节,解决了现有限高架位置固定,不能根据现实情况对限高架高度进行调节的问题,减少了事故的发生。本实用新型具有灵活性高,调节方面的优点,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可调节高速公路限高架的结构布置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可调节高速公路限高架的俯视图。
图中:1、升降器,2、红外线高度测量仪,3、公路主体,4、摄像头,5、固定架,6、电子限位牌,7、红外线水平测量仪,8、限高立柱,9、线路组,10、信号控制接收器,11、路基,12、护栏,13、去道,14、回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如图所示,本实用新型可调节高速公路限高架,包括路基11,公路主体3、护栏12和限高立柱8,所述公路主体3铺设在路基11上面,护栏12安装在公路主体3两边及中间,所述公路主体3分为去道13和回道14,所述公路主体3两侧设有升降器1,限高立柱8安装在升降器1上面;所述限高立柱8之间还连接有电子限位牌6来用电子显示当前限位架的限位高度;所述限高立柱8上面还设有固定架5,固定架5上面设有红外线高度测量仪2和红外线水平测量仪7。
电子限位牌6下方设有两个摄像头4对去道13和回道14上面通过的车辆进行监控,升降器1旁边还设有信号控制接收器10,信号控制接收器10与红外线高度测量仪2之间连接有线路组9。
本实用新型工作方法,交通管理中心根据现实需要设定好限高立柱8的高度,当遇到特殊情况时,控制中心向信号控制接收器10发送命令,信号控制接收器10接到命令后启动升降器1对限高立柱8进行高度进行调节,红外线高度测量仪2不断向地面发射红外线来测定限高立柱8的高度,当限高立柱8的高度到达设定的高度时,红外线高度测量仪2通过线路组9向信号控制接收器10发送信息,信号控制接收器10再命令升降器1关闭并保持现有高度,完成了高度的调整。当车的高度超过红外线水平测量仪7时,红外线水平测量仪7自动向交通管理中心发出超高信号,提醒交警部门及时对超高车辆进行拦截。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舟山市智海技术开发有限公司,未经舟山市智海技术开发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366961.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