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挡焦罩有效
申请号: | 201320347820.9 | 申请日: | 2013-06-18 |
公开(公告)号: | CN203487089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3-19 |
发明(设计)人: | 张溶;彭志辉 | 申请(专利权)人: | 攀钢集团西昌钢钒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10B39/08 | 分类号: | C10B39/08 |
代理公司: | 北京铭硕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86 | 代理人: | 谭昌驰;金玉兰 |
地址: | 615032 四川省***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挡焦罩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焦化领域,尤其涉及新型湿法熄焦中防止焦炭掉落的挡焦罩。
背景技术
目前,一些煤化工厂的捣固焦炉以干法熄焦方式为主。当干熄焦装置年修或出现故障时,利用低水分熄焦方式(新型湿法熄焦方式)。与传统的湿法熄焦方式相比,低水分熄焦方式具有诸多优势。比如,采用一点定位熄焦车;下水量可调且分段进行;熄焦水压力大,熄焦效果好;熄焦操作不受熄焦泵运行状况影响;采用PLC自动控制系统,方便快捷;熄焦塔上设有水雾捕集装置并设二层折流式木结构的捕集装置,除尘效率高达85°;水雾捕集熄焦泵与高位槽的快速开闭阀同开同关。
但是,由于低水分熄焦方式靠短时间高压水将车厢内的焦炭翻起而熄灭,所以在熄焦过程中焦炭大量由熄焦车箱内蹦出,该部分焦炭大部分是颗粒度较大的冶金焦,但仍随熄焦水进入粉焦沉淀池内而列入粉焦的行列,造成粉焦量大,这是造成煤化工厂捣固焦炉粉焦量较高的主要原因。
如果粉焦量大,一方面,大量的焦炭进入熄焦系统的回水通路,造成回水通道堵塞,影响熄焦系统的回水循环,另一方面,粉焦抓工人劳动强度加大,相应的机械运行磨损及电力费用、运输成本增加。
因此,目前提供有一种挡焦罩,参考图1,现有的挡焦罩1包含箱形部2和喇叭部3,箱形部2形成为上下开放的长方体,在长方体的下边缘以预定角度向外延伸而形成喇叭部3,总体构成为类似油烟机的形状。该挡焦罩1由不锈钢构成,喇叭部3的下端面积大于熄焦车4的开口面积,以尽可能防止从熄焦车箱内蹦出的焦炭掉落到熄焦车外部。
在实际生产中,挡焦罩1设置在具有预定高度的地方,熄焦车4被拖动到挡焦罩1的正下方,然后从挡焦罩1的上部向熄焦车4供应高压熄焦水A,从熄焦车4蹦出的焦炭5被挡焦罩挡住而防止向外掉落,在熄焦完毕后,熄焦车4从挡焦罩1的正下方被拖动到凉焦台。
这里,由于熄焦车4需要在挡焦罩1的下方被拖动,因此挡焦罩1与熄焦车4之间必然存在一定间距。并且,由于挡焦罩1的喇叭部3以预定角度向外延伸且开口面积大于熄焦车4开口面积,因此触碰到喇叭部的外边缘的焦炭5会掉落到熄焦车4外部。
因此,现有的挡焦罩不能高效地防止焦炭向外掉落,不能有效地解决上述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的挡焦罩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高效地防止焦炭的掉落,而且结构简单、实用性强的挡焦罩。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挡焦罩,用于在熄焦车的上部挡住焦炭向外掉落,其特征在于,包含箱形部和形成于箱形部的下端边缘的链条部,箱形部的上下部开放且开口面积对应于熄焦车的开口面积,链条部由多个不锈钢链条构成。
并且,所述链条部的多个链条之间的间隙小于焦炭的大小。
并且,所述多个链条的长度等于或大于所述熄焦车与所述箱形部下端之间的间隔。
本实用新型的挡焦罩具有制作简单、效果明显的特点,大大减少了湿法熄焦时粉焦的产量,即增加了焦炭产量,降低了粉焦抓工及熄焦线清扫工的劳动强度,减缓了熄焦泵头的堵塞速度,有利于提高湿法熄焦系统的运行效率,减少了外运粉焦花费的人力物力,有利于确保焦炉生产安全稳定顺行,
具有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现有的挡焦罩的结构及工作状态的图。
图2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挡焦罩的结构的图。
图3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挡焦罩的工作状态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
如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挡焦罩包含由不锈钢板制造的箱形部11和形成在箱形部11下端边缘的链条部12。
箱形部11的上下部开放且开口面积对应于熄焦车的开口面积,以防止触碰到箱形部的焦炭掉落到熄焦车厢外部成为粉焦。
链条部12由多个不锈钢链条构成,多个不锈钢链条形成在箱形部11的下端周边。每个链条之间的间隙越小越好,为了防止焦炭向外掉落,链条之间的间隙至少要小于焦炭的大小。每个链条的长度等于或大于熄焦车与箱形部下端之间的间隔,当熄焦车进入到挡焦罩的正下方时,以链条能够包围熄焦车开口为准。在此,每个链条的长度优选为相同。由于链条由不锈钢构成,因此链条较重,仅凭链条本身的重量下垂,也能够阻挡向外蹦出的焦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攀钢集团西昌钢钒有限公司,未经攀钢集团西昌钢钒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347820.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节能型串联混合动力拖拉机的控制方法
- 下一篇:大型电机轴芯自动焊接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