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可测压防返流的胃管有效
申请号: | 201320321803.8 | 申请日: | 2013-06-05 |
公开(公告)号: | CN203280884U | 公开(公告)日: | 2013-11-13 |
发明(设计)人: | 黄生辉;李轶;殷锦堂;杨小华;张鸿飞;王迎斌;彭勇刚 | 申请(专利权)人: | 兰州大学 |
主分类号: | A61M25/10 | 分类号: | A61M25/10 |
代理公司: | 兰州振华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62102 | 代理人: | 张真 |
地址: | 730000 *** | 国省代码: | 甘肃;6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可测压防返流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可测压防返流的胃管。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的医疗胃管一般不能防止返流、误吸。采用带导丝、可封堵贲门的套囊胃管长时间应用时其球囊对消化道粘膜会有压迫损伤作用。既往双套囊胃管未见两个套囊位置的具体标注。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避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易插入、防止返流误吸及可以间接判断食管下端和胃腔压力梯度的胃管。有效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缺陷。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为:所述的可测压防返流的胃管,包括经鼻胃管的中空硅胶管,其特点是还包括所述的中空硅胶管内设置有导丝,中空硅胶管下端设有引流孔和胃管外口,中空硅胶管上端开口处设置有塞子,中空硅胶管下端的胃管外口上方设置有第一套囊,第一套囊上方的中空硅胶管上设置有第二套囊,第一套囊和第二套囊分别与中空硅胶管内壁的气囊导管相连,气囊导管伸出中空硅胶管通过指示球囊与单向阀相连。
所述的引流孔为多个。方便抽吸及平衡胃管内外压力。
所述的第一套囊距胃管外口的距离为10cm,第二套囊距第一套囊的距离为3cm。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所述的可测压防返流的胃管,其第一套囊可有效防止胃内容物的返流误吸,在贲门处固定后,第二套囊充气促使食管下端紧张性收缩,增加食管下端括约肌压力(LESP),以增强防止返流的效果。其次,两个套囊的位置和距离的合理设置,充气后可以连接普通压力传感器测定套囊压力来判断胃-食管的压力变化梯度,简洁实用,替代直接经消化道腔内测压的方法。属易插入、防止返流误吸及可以测定食管下端和胃腔压力梯度的胃管。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结构原理示意图。
图中:1.塞子;2.导丝;3.中空硅胶管;4.单向阀;5.气囊导管;6.第一套囊;7.第二套囊;8.引流孔;9.胃管外口;10.指示球囊。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特征进行描述,所举实例只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非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如图1所示,所述的可测压防返流的胃管,包括经鼻胃管的中空硅胶管3,其特点是还包括所述的中空硅胶管3内设置有导丝2,中空硅胶管3下端设有引流孔8和胃管外口9,中空硅胶管3上端开口处设置有塞子1,中空硅胶管3下端的胃管外口9上方设置有第一套囊6,第一套囊6上方的中空硅胶管3上设置有第二套囊7,第一套囊6和第二套囊7分别与中空硅胶管3内壁的气囊导管5相连,气囊导管5伸出中空硅胶管3通过指示球囊10与单向阀4相连。
进一步,所述的引流孔8为多个。方便抽吸及平衡胃管内外压力。
进一步,所述的第一套囊6距胃管外口9的距离为10cm,第二套囊7距第一套囊7的距离为3cm。
所述的塞子1起到封闭作用,亦可在拨出导丝后直接连接负压吸引装置。
所述的可测压防返流的胃管,胃管插入后下端套囊先充气,向外牵拉感觉有阻力时可以判断已卡在贲门部位,固定胃管防止套囊滑向胃腔,再行第二套囊充气。单向阀的构造可使其直接连接压力传感器(具体为传感器延长管的接口能顶在充气阀门内芯处并能旋转固定结合,以此来很好传导麻醉前后及消化腔内容量变化引起的压力梯度,已参照气管插管套囊和指示球囊构造进行测压实验)经多参数监护仪测定食管下端及胃腔内套囊的的压力以判断胃-食管压力梯度(测定的压力数值以mmhg为计量单位,可以分别或同时测压,方便易行),更好的降低返流误吸可能导致的吸入性肺炎等围手术期不良事件,提高急诊麻醉及重症监护患者的安全。
所述的可测压防返流的胃管,其第一套囊可有效防止胃内容物的返流误吸,在贲门处固定后,第二套囊充气促使食管下端紧张性收缩,增加食管下端括约肌压力(LESP)增以增强防止返流的效果,对于长时间保留胃管的患者还可交替充气以降低消化道粘膜的机械压迫性损伤;根据解剖生理知识,成人贲门上3cm为食管“高压区”,即食管下端括约肌(LES)位置,其压力的变化和胃-食管结合部的压力差决定着返流误吸的发生,及时的监测可以提高防范以策临床医疗的安全性。其次,结合人体解剖生理常识设定了两个套囊的位置和距离,充气后可以连接普通压力传感器测定套囊压力来判断胃-食管的压力变化梯度,简洁实用,某种程度上可以替代直接经消化道腔内测压的方法。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兰州大学,未经兰州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321803.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