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不产生水浮力的地下室有效
申请号: | 201320287906.7 | 申请日: | 2013-05-15 |
公开(公告)号: | CN203475486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3-12 |
发明(设计)人: | 陈开向 | 申请(专利权)人: | 陈开向 |
主分类号: | E02D31/12 | 分类号: | E02D31/12;E02D19/1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25000 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生水 浮力 地下室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基础工程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不产生水浮力的地下室。
背景技术
众所周知,在我国沿海软土地基的城市建设中,从通常的单幢高层建筑物的面积数千、上万平米的小型地下室,到平战结合,地面为道路、广场或绿地的地下商场、地下商业街,面积几万至几十万平米的大型地下室(也叫地下空间)的设计,都千篇一律在底板下,设计了为数不少的为克服水浮托力的抗拔桩,从不论它是建于不透水的淤泥层或粘土层上,还是建在透水的砂层、砂性土层或卵砾石层上。
在土力学教科书中,公知的淤泥和粘土是由土颗粒、空气、水三相按不同比例组成的弹塑性体,不存在游离的自由水。水浮力只发生在地下室底板下存在游离的自由水时,如地表杂填土的孔隙潜水渗入到底板下毛石碎石垫层中,或底板下为含游离水的砂层、砂性土层或卵砾石层,才产生水对地下室底板的浮托力。
因此,在淤泥层、粘土层上建单幢楼的小地下室,或地下空间的大地下室,如产生水的浮托力,是因为地下室墙后回填土与底板下200mm厚的毛石碎石垫层惯通,成了地表水的通路,在雨水季节,当地表水通过回路流入垫层,也就产生了水对地下室底板的上浮力。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不产生水浮力的地下室,能使建于淤泥层和粘土层上的各类型地下室,因阻断了地表水经杂填土层和地下室墙后回填土渗流入地下室底板下方的毛石碎石垫层的通道,使底板下的水的浮托力不复存在,也就不必在底板下设计大量抗拔桩,底板也不必大量配筋,从而降低基础造价、节能降耗、节约资源。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一种不产生水浮力的地下室的特征是地下室底板的混凝土或钢筋混凝土向四周外延与支护体系的排桩和止水帷幕无缝搭接,外延的混凝土厚50-1000mm,在支护体系与地下室墙体之间的底板上填刷1-10cm厚麻丝沥青,麻丝沥青之上再回填土,地下室墙体与止水帷幕之间,设有深度超过底板下毛石碎石垫层的抽水井。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显著优点:在不透水的淤泥层、粘土层上建各类地下室,可以将抗拨桩全部或大部取消,地下室底板可以少铺大量因设抗拔桩所需混凝土抗剪力钢筋,本实用新型工艺简单、缩短工期、节约钢材、节能降耗,适合于我国沿海、沿江软土地基的城市建设。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地下室一侧剖面示意图。
图中:1.杂填土,2.淤泥层,3.地面标高,4.喷射混凝土5.水泥土止水帷幕,6.冠梁,7.支护排桩,8.抽水井,9.淤泥,10.地下室墙体钢筋,11.地下室墙体,12.地下室底板标高,13.地下室底板,14.地下室底板钢筋,15.C10素混凝土层,16.毛石或碎石垫层,17.工程桩,18.被动土区加固的水泥搅拌桩,19.底板外延混凝土,20.麻丝沥青。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典型实施例,如图1:
1.在地下室施工场地,按图纸放样,先施工地下室底板下的工程桩(17);
2.在地下室外侧的杂填土层(1)和淤泥层(2)中施工水泥搅拌桩止水帷幕(5)和坑内被动土区加固的水泥搅拌桩(18);
3.在止水帷幕(5)内侧施工支护排桩(7),排桩(7)上浇注钢筋混凝土冠梁(6);
4.当土方开挖2米深时,基坑边坡铺钢筋网片并喷射混凝土(4);
5.土方开挖至设计标高时,在地下室墙体(11)的外侧位置直立埋设20-30cm直径,其外包裹透水纱布,并钻有透水孔的塑料管作抽水井(8),抽水井(8)底部与纱布外侧充填小砾石滤水;
6.在基坑底的淤泥层(2)中,清理出工程桩(17),在工程桩(17)周边及坑底满堂铺200mm厚毛石碎石垫层(16),其上再铺100mm厚C10素混凝土层(15);
7.在C10素混凝土层(15)上铺底板钢筋(14),并连续浇灌混凝土底板(13);
8.绑扎地下室墙体钢筋(10)和灌混凝土墙体(11),墙体(11)拆模后在支护体系与地下室墙体(11)之间的底板上填刷8cm厚麻丝沥青(20),墙体(11)外壁也刷麻丝沥青(20);
9.在墙体(11)与排桩(7)间回填淤泥(9),即完成本实用新型施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陈开向,未经陈开向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287906.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深井、超深井地面液压震击器
- 下一篇:发电机节能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