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纺纱纤维束熨烫装置有效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1320235784.7 申请日: 2013-05-03
公开(公告)号: CN203256401U 公开(公告)日: 2013-10-30
发明(设计)人: 廖园富;何正安;石永丰;汪鹰;周海南 申请(专利权)人: 常熟市林芝电子有限责任公司
主分类号: D01H13/28 分类号: D01H13/28
代理公司: 常熟市常新专利商标事务所 32113 代理人: 朱伟军
地址: 215500 江苏省苏州市*** 国省代码: 江苏;32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纺纱 纤维 熨烫 装置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纺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纺纱纤维束熨烫装置,伴随于纺纱纤维束润湿装置并且安装于环锭纺细纱机的加捻装置的前皮辊与前罗拉前方的加捻三角区部位。

背景技术

如纺织业界所知,纱线毛羽不仅对织机的织造效率产生影响,而且还对织物的后整理效果产生影响,尤其对织物的最终质量产生影响,使应市的面料档次难以提升。又,由于纱线质量的优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毛羽的控制,因此是否能够有效地消除纺纱过程中的纱线毛羽是保障纱线质量的前提,是提升织物档次的基础。

从天下衣被,纱线先行的理念出发,在纺纱过程中,为了消除毛羽而藉以提高纱线质量,因而紧密纺技术在一度时期受到纺织业界的青睐,所谓的紧密纺技术是在环锭纺细纱机牵引装置前增加一纤维凝聚区(也称纤维集聚区),使成纱紧密、纱线外观光洁、毛羽少,显著改善织物表面的平整光滑效果。对此可以由专利文献和相关论文印证,例如,中国发明专利申请公开号CN1477248A(一种紧密纺纱器上的吸气管)、授权公告号CN2747236Y(环锭细纱机紧密纺装置)、公开号CN101070651Y(一种集聚管)和论文“集聚纺纱用网格圈的性能测试与分析”(纺织器材第22卷第3期〈2006年5月〉)。

并不限于上面例举的文献的技术实质都是围绕减小环锭纺细纱机的加捻三角区的值,使纤维在并行且紧密的状态下实现加捻,更具体地讲,使形成纱线的各纤维受力均匀、抱合紧密,最终使纱线的强力和条干得到提升。

但是,上面提及的紧密纺技术存在以下缺憾:其一,由于紧密纺装置造价较高,资金投入大,因此难以由面广量大的纺纱企业(纺织企业)接受;其二,由于紧密纺装置的结构相对复杂并且维护保养烦琐,因而纺织企业或多或少存在难以接受的障碍;其三,由于对纱线毛羽的控制虽有建树,但对条干、粗、细节等均匀效果的提升并不明显,也就是说对纱线的条干、粗、细节改善不大。

针对紧密纺装置的前述欠缺,在公开的文献中可见诸在低成本前提下减少毛羽并且使纱线条干均匀的技术信息,略以例举的如中国专利CN100460576C(一种改善纱线性能的熨烫纺纱方法),该专利方案是在环锭细纱机上前皮辊和前罗拉前方加装一熨烫纺纱装置,由该熨烫纺纱装置对刚出前钳口的加捻三角区的纤维进行高温熨烫,以使经过熨烫处理后的纤维须条依次途经纱钩、钢丝圈和钢领后卷绕在纱管上,该专利方案客观上可体现其说明书第3页第2段著称的技术效果。又如CN1556268A(一种改善纤维成纱性能的方法及装置)、CN102226303A(一种柔洁纺纱方法)、CN101215738B(一种精梳机热湿处理钳板机构)、CN201245734Y(一种熨烫纺纱装置)、CN201762504Y(一种具有熨烫功能的新型罗拉)、CN202030882U(一种用于柔顺纺纱的加热装置)、CN201850364U(一种对须条进行湿热熨烫处理的装置)、CN100570029C(一种减少成纱毛羽的方法)和CN201762510U(一种用于柔顺纺纱的异形管加热装置),等等。

并不限于例举的上述专利文献介绍的技术方案对于减少纱线毛羽,提高纱线条干、细节等指标具有积极意义,同时,由于只需在传统的纺纱设备上加装即可应用,因而相对于前述的紧密纺装置而言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上述专利方案的作用机理都是对纱线进行湿热熨烫,使纱线即纱线纤维束变软而达到提高成纱能力并降低毛羽的目的,并且上述专利方案还教导了诸多加热形式:高温汽态媒介加热(CN1556268A);湿热空气加热(CN101215738A);电阻丝或加热片加热(CN201245734Y、CN202030882U和CN100460576C),等等。如业界所知,不论采用水蒸汽,还是采用湿热空气对纱线纤维束加热,通常需要将媒介通过导管或类似的载体注入纱线纤维束或熨烫头上,并且需对媒介的温度进行控制,因为纤维性质不同加热温度也不同,通常情况下,为了满足对不同性质的纱线纤维束加温熨烫,媒介的加热温度需在85-220℃范围内精确调整。然而在实际的应用中,往往难以根据不同性质的纤维而在较宽的温度区间(85-220℃)精确控制;如果采用电热丝作为加热元件并且配以温度控制器控温,那么虽然可实现满足对温度的精确控制,但是由于电热丝加热时易出现明火趋势,灼热至通红的电热丝当温控器失灵时极易引发火灾,因而对于纺织行业是极力忌避的,并且由于需要使用温度控制系统,因而有失经济廉价效果。

鉴于上述已有技术,仍有改善之必要,为此本申请人作了有益的设计,终于形成了下面将要介绍的技术方案。

发明内容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常熟市林芝电子有限责任公司,未经常熟市林芝电子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235784.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