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全自动绕线机有效
申请号: | 201320234590.5 | 申请日: | 2013-05-03 |
公开(公告)号: | CN203491088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3-19 |
发明(设计)人: | 钱承林;唐志勇;洪雪玉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田中精机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F41/06 | 分类号: | H01F41/0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14317 浙江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全自动 绕线机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机械工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全自动绕线机。
背景技术
绕线机,是把线状的物体缠绕到特定的工件上的机器,使用范围非常广泛,常用绕线机绕制的线多为漆包铜线、纺织线,还有绕制电热器具用的电热线以及焊锡线、电线、电缆等。绕线机的种类繁多,按其用途分类,可以分为通用型和专用型,通用型是指适合安装多种框架绕线的绕线机,专用型是装有固定的专用绕线夹头,只能绕制一种线圈的绕线机。由于各种线圈产品的功能要求不同,使得绕线机的种类也多样化了,目前常见的绕线机有全自动绕线机、半自动绕线机、环形绕线机、伺服精密绕线机、变压器绕线机、电感线圈绕线机等机种。自动绕线机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新机种,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极大地降低了对人工的依赖,一个操作员可以同时照看几台这样的设备,生产品质比较稳定,但是目前的自动绕线机价格昂贵,不适应小企业的采购价格要求,并且现有的自动绕线机结构比较复杂,维修过程相当麻烦,维修周期也很长,同时,对于产量要求较高的企业,目前的自动绕线机的产量还不足以满足要求。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全自动绕线机,结构简单、制造简便,设计合理,成本低,适应于中小企业的采购需要,维修便利,能够大大提高工作效率,结构稳定,能够使成品合格率大幅提高。
为解决上述现有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方案:全自动绕线机,包括底座、设在底座上的工件转体、均匀设在工件转体四边上的工件支撑机构、设在工件支撑机构一侧的夹线棒,所述工件转体四周依次设有绕线装置、焊接装置、卸料进料装置。
作为优选,所述工件支撑机构包括底板、通过旋转轴连接在底板上的移动板、转接在底板上的若干电感线圈骨架夹具,移动板的上下移动使电感线圈骨架夹具开口与闭合,从而使工件放入电感线圈骨架夹具并夹紧。
作为优选,所述绕线装置包括第一支撑体、设在第一支撑体上的第一活动杆、设在第一活动杆上的出线针头、设在第一支撑体上的定线头、设在定线头一侧的剪刀,定线头将线缆的头部固定在工件上并转动,从而带动电感线圈骨架夹具转动,同时出线针头输出线缆,使线缆缠绕在工件上,第一活动杆的上下移动使线缆缠绕得更加均匀,缠绕结束后,线缆夹在夹线棒上,剪刀将线缆剪断,从而使绕线操作更加紧凑,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作为优选,所述焊接装置包括第二支撑体、设在第二支撑体上的第二活动杆、设在第二活动杆上的焊头。
作为优选,所述第二支撑体上位于焊头的正下方设有除屑装置,所述除屑装置包括移动台、设在移动台上的若干除屑刷,焊接操作结束后,焊头向内移动,同时除屑刷向外移动,使焊头在除屑刷上左右摩擦,使焊接产生的废屑掉落,避免废屑对下一步的焊接操作产生影响,从而大大提高了成品的品质。
作为优选,所述卸料进料装置包括第三支撑体、设在第三支撑体上的第三活动杆、设在第三活动杆上的提拉杆、设在第三支撑体上位于提拉杆的正下方的输料机构,提拉杆将电感线圈骨架夹具上的成品提起并放到输料机构上,再将输料机构上的工件原料提起并放到电感线圈骨架夹具上,从而使卸料与进料更加紧凑,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作为优选,所述输料机构包括滑道、滑接在滑道上的输料板,从而使进料与出料更加便利。
作为优选,所述工件转体采用正八边形结构,从而缩小了绕线机的体积,减小了绕线机对空间的占用,减小了成本,同时使设备运作更加安全。
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提供的全自动绕线机,结构简单、制造简便,设计合理,成本低,适应于中小企业的采购需要,维修便利,能够大大提高工作效率,结构稳定,能够使成品合格率大幅提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底座1、工件转体2、工件支撑机构3、底板31、旋转轴32、移动板33、电感线圈骨架夹具34、夹线棒4、绕线装置5、第一支撑体51、第一活动杆52、出线针头53、定线头54、剪刀55、焊接装置6、第二支撑体61、第二活动杆62、焊头63、卸料进料装置7、第三支撑体71、第三活动杆72、提拉杆73、输料机构74、滑道741、输料板742、除屑装置8、移动台81、除屑刷82。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田中精机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浙江田中精机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234590.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美洛西林钠硅胶表面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方法
- 下一篇:广适型农作物配方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