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窜墨机构有效
申请号: | 201320221343.1 | 申请日: | 2013-04-27 |
公开(公告)号: | CN203282843U | 公开(公告)日: | 2013-11-13 |
发明(设计)人: | 徐宏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徐宏伟 |
主分类号: | B41F31/10 | 分类号: | B41F31/1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安徽省马鞍山***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机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印刷机械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使输墨均匀的窜墨机构。
背景技术
印刷领域中,由于墨斗的输墨不可能分布得完全均匀一致,而且图文在印版轴向上的分布也不可能均匀,所以在输墨过程中,仅仅依靠匀墨辊的周向转动传墨是不够的。必须还要有轴向的传墨,才有可能把油墨在轴向进一步打匀。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轴向传墨,提高输墨均匀度,方便调整窜墨行程的窜墨机构。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窜墨机构,包括:窜墨辊;摆动轴,摆动轴在电机的驱动下绕其中心在竖直平面内摆动;窜墨支承盘,窜墨支承盘套设于摆动轴外,窜墨支承盘与摆动轴垂直;连杆,与摆动轴平行,其一端连接于窜墨支承盘盘面;推臂,一端连接于连杆未与窜墨支承盘连接的一端,另一端与窜墨辊相连。由此,摆动轴绕其中心上下摆动,使窜墨支承盘的盘面在上下位置处倾斜,其与之连接的连杆、推臂便随之沿其轴心线往复运动,因此,与推臂连接的窜墨辊也随之沿其轴向往复运动,从而实现窜墨的目的,当需要调节其窜墨行程时,只需调节调节栓,操作方便。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连杆通过一“Y”形结构的接头与窜墨支承盘盘面相连,窜墨支承盘盘面通过连接轴与接头活动连接,连接轴枢接于“Y”形接头的两臂之间。由此,通过使用“Y”形结构的接头使窜墨支承盘与连杆连接更加灵活,使连杆运动更加顺畅。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设有两个窜墨辊与窜墨支承盘盘面相连,两个窜墨辊位于摆动轴上下两侧。由此,实现两个个窜墨辊交替运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方式的窜墨机构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来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说明。
图1示意性地显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方式的窜墨机构。
如图所示,本实用新型的窜墨机构,包括;
基架10,设于机架上的两个窜墨辊6及一摆动轴1。窜墨辊6齿轮传动机构的传动下由电机驱动转动,摆动轴1绕其中心上下摆动。
于基架10外侧,设有一窜墨支承盘2,窜墨支承盘2套设于摆动轴1外。窜墨支承盘2包括盘面201。
如图所示,于窜墨支承盘2的盘面201上下两侧,远离其中心位置处连接有两个连接轴2011,两个连接轴2011与窜墨支承盘2中心的距离相等,两个连接轴2011用于分别连接两个窜墨辊6。
如图所示,为其中一个窜墨辊6的连接示意图,连接转轴2011未与窜墨支承盘2连接一端活动连接有一“Y”形结构的接头401,连接转轴2011枢接于“Y”形结构的接头401两臂之间,Y”形接头401的另一端连接一连杆4,连杆4与摆动轴1平行,连杆4未与接头401连接的一端垂直连接一推臂5,推臂5的另一端与窜墨辊6一端相连。
另一个窜墨辊6的连接结构与上述结构相同。
由此,当窜墨支承盘2的盘面201搬动时,两个连杆4随之做轴线往复运动,连杆4推拉推臂5,带动与推臂5相连的窜墨辊6同步做轴线往复运动,如此实现窜墨的功能。如若进一步加大窜墨行程,调节摆动轴1的摆动幅度,增大墨支承盘2的盘面201的倾斜度,则窜墨支承盘2的盘面201摆动幅度增大,连杆的运动幅度也随之增大,实现加大墨辊6的窜墨行程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的窜墨机构,使油墨传递更加均匀,同时便于调节窜墨的行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徐宏伟,未经徐宏伟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221343.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电缆沟盖板搬运工具
- 下一篇:一种主变套管专用取样扳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