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屋顶集热板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320203531.1 | 申请日: | 2013-04-22 |
公开(公告)号: | CN203274300U | 公开(公告)日: | 2013-11-06 |
发明(设计)人: | 刘云堂 | 申请(专利权)人: | 天津百思特环保能源开发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4J2/32 | 分类号: | F24J2/32;F25B30/0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00457 天津市滨海新区经***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屋顶 集热板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一种建筑物集中供暖、制冷和生活热水的装置;特别涉及一种用于模块化的办公楼建筑物的屋顶集热板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建筑物供暖、制冷和生活热水主要有以下几种:
a. 传统中央空调技术:压缩机和空气能的传统中央空调为目前建筑物制冷、供暖较为普遍的模式,此系统对空气进行集中处理集中送风,对空气的处理能力最强,能处理空气的温度、湿度、洁净度、及新鲜度。此系统初期投资大、维修人工及配件昂贵,外机功率大、噪音大,由于扬程和总功率等问题,能耗大,运行费用贵,氟利昂等制冷剂破坏环境严重。
b. 冷水机组和锅炉技术:夏季用水冷冷水机组制冷,冬季用锅炉供热。用水冷冷水机组制冷时消耗电能在设计工况的能效比(制冷量/耗电量) 较高。但是水冷冷水机组要有一个冷却水系统, 包括冷却塔和水泵等, 机组运行时有一定的耗水量, 在水源比较充足的地区使用水冷冷水机组比较合适。国内外均有使用冷却塔造成“军团菌” 感染 的情况, 冷却塔不能置于新风进口和临近窗处,以免成为“军团菌”的感染源。冬季的供热锅炉有燃煤、 燃油、 燃气锅炉和电锅炉, 其中燃煤锅炉为多。我国虽然煤的储量较大,但燃煤锅炉运行产生的SO2等有害气体对环境有较为严重的影响,且大量排放的CO气体对地球会产生“温室效应”。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系统的运行费用高、能耗高、噪音大、对环境污染严重等弊端,提供一种屋顶集热板系统,利用可循环的绿色能源太阳能和地热能,提高能源利用率,而且清洁环保,适合于建筑物模块化的供暖、制冷。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屋顶集热板系统,其特征在于:它包括屋顶集热板、热交换系统、地源热泵机组、末端系统;
所述屋顶集热板包括瓦楞板、热管和储热箱,瓦楞板凹槽内铺设相互串联的热管,热管的两端分别与储热箱连接;
所述热交换系统包括换热器和地下保温热交换坑,地下保温热交换坑内插装地下换热水管路,换热器的余热端通过储热箱与热管连接,换热器加热端的进水管与地下换热水管路的输出端连接;
所述地源热泵机组的蒸发器端的进水管与换热器加热端的出水管连接,蒸发器端的出水管与地下换热水管路的输入端连接,地源热泵机组冷凝器端出水管与末端系统进水管连接,地源热泵机组冷凝器端进水管与末端系统出水管连接。
所说换热器为板式换热器。
所说热管为内装有乙二醇溶液。
所说的末端系统为风机盘管和储水箱,地源热泵机组冷凝器端进水管与风机盘管输出端连接,地源热泵机组冷凝器端出水管与风机盘管输入端和储水箱连接。
所说的储热箱由箱体、导热油管路和保温材料组成,导热油管路铺设在箱体内,保温材料填充在箱体内的导热油管路间,导热油管路的两端分别与屋顶集热板的热管两端连接。
所说的保温材料为相变保温材料。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有益效果是:
1、不会对屋顶承重造成任何影响,利用废塑料重造后生产为模块化的瓦楞板,实现冬季采热、夏季隔热的效果。
2、利用太阳能、地热能等清洁能源作为融雪热能,能耗小,运行管理费用低,成本低,可大量节省燃料,无二次污染。
3、地源热泵消耗1Kw·h的电量,可以得到4.7~5.0Kw·h的热量或者5.8~6.2Kw·h的冷量。与传统的冷水机组和空气源热泵相比,其效率要高出 20~60%,运行费用仅为普通中央空调的40~80%。
4、系统运行稳定安全,占地面积小,操作维护简单,投资少,使用寿命长。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流程图。
图2是瓦楞板、热管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储热箱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瓦楞板,2-瓦楞板热管,3-储热箱,4-换热器,5-地下换热水管路,6-地下保温热交换坑,7-电能,8-地源热泵机组,9-风机盘管, 10-储水箱,11-导热油管路,12-相变保温材料。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天津百思特环保能源开发有限公司,未经天津百思特环保能源开发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203531.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