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双控门铃有效
申请号: | 201320196736.1 | 申请日: | 2013-04-18 |
公开(公告)号: | CN203276429U | 公开(公告)日: | 2013-11-06 |
发明(设计)人: | 宫亚梅;杨育文;周正元;吕光舜 | 申请(专利权)人: |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
主分类号: | G08B3/10 | 分类号: | G08B3/10;G08C17/02 |
代理公司: | 常州市夏成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33 | 代理人: | 沈毅 |
地址: | 213000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门铃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门铃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双控门铃。
背景技术
门铃的设置主要是便于门外的来访者通知主人需要开门,以及主人听到门铃声知道门外有来访者。目前的市场产品都是根据绝大部分成年人的身高进行安装的,当来访者是小朋友,或者来访者手提很多东西时,就无法触到安装在高处的门铃,造成不便,同时,主人无法根据铃声判断来客的类型,亲友也无法判断主人是否在家。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的门铃结构简单,使用不便,智能化低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双控门铃。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双控门铃,包括室外遥控发射器和门上主体模块,室外遥控发射器由发射模块IC1(RCM一1A)、电源E1和按钮SB1组成,门上主体模块由接收模块IC2(RCM一1B)、按钮SB2、拨动开关SA、音乐芯片IC3(GBT40)、电容C1、C2、C3、电源E2和喇叭SP组成。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进一步包括IC1(RCM一1A)、电源E1和按钮SB1连成回路,IC1(RCM一1A)上设有Ⅰ1和Ⅰ2两只引脚,Ⅰ1与E1的负极连接,Ⅰ2与SB1连接,SB1与E1的正极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进一步包括IC2(RCM一1B)上设有Ⅱ1 、Ⅱ2、 Ⅱ3、 Ⅱ4和Ⅱ5五只引脚,Ⅱ1与C1连接,C1的另一端接地,Ⅱ2与SA连接,Ⅱ4和Ⅱ5分别与E2的正极和负极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进一步包括IC3(GBT40)上设有Ⅲ1 、Ⅲ2、Ⅲ3、Ⅲ4、Ⅲ5、Ⅲ6、Ⅲ7和Ⅲ8八只引脚,Ⅲ1与SB2连接,Ⅲ5接地,Ⅲ6和Ⅲ8与SP连接,Ⅲ7与E2的正极连接,Ⅲ7上另接有C3,Ⅲ4上接有C2,C2和C3的另一端都接地。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进一步包括IC3(GBT40)为40秒长度的语音IC。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进一步包括IC3(GBT40)的语音输出方式为PWM。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进一步包括IC3(GBT40)内设有3个I/O ,分别为TG1、TG2和TG3。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增设室外遥控发射器传输无线信号给门上主体模块,实现门铃的两种控制方式,方便了不同来客的需要;通过设置不同的音乐声,主人能够清楚的知道来访者的类型;主人外出时,通过切换拨动开关SA,可以给熟客相应的音乐声暗示;3组语音铃声可根据主人的需要进行出厂前的个性化定制,人性化和智能化大大提高。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电路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电路图,一种双控门铃,包括室外遥控发射器和门上主体模块,室外遥控发射器由发射模块IC1(RCM一1A)、电源E1和按钮SB1组成,门上主体模块由接收模块IC2(RCM一1B)、按钮SB2、拨动开关SA、音乐芯片IC3(GBT40)、电容C1、C2、C3、电源E2和喇叭SP组成。IC1(RCM一1A)、电源E1和按钮SB1连成回路,IC1(RCM一1A)上设有Ⅰ1和Ⅰ2两只引脚,Ⅰ1与E1的负极连接,Ⅰ2与SB1连接,SB1与E1的正极连接。IC2(RCM一1B)上设有Ⅱ1、Ⅱ2、Ⅱ3、Ⅱ4和Ⅱ5五只引脚,Ⅱ1与C1连接,C1的另一端接地,Ⅱ2与SA连接,Ⅱ4和Ⅱ5分别与E2的正极和负极连接。IC3(GBT40)上设有Ⅲ1、Ⅲ2、Ⅲ3、Ⅲ4、Ⅲ5、Ⅲ6、Ⅲ7和Ⅲ8八只引脚,Ⅲ1与SB2连接,Ⅲ5接地,Ⅲ6和Ⅲ8与SP连接,Ⅲ7与E2的正极连接,Ⅲ7上另接有C3,Ⅲ4上接有C2,C2和C3的另一端都接地。IC3(GBT40)为40秒长度的语音IC。IC3(GBT40)的语音输出方式为PWM。IC3(GBT40)内设有3个I/O ,分别为TG1、TG2和TG3。
IC1发射模块只有两个引脚:Ⅰ1脚为电源负端VSS;Ⅰ2脚为电源正端VDD;IC2接收模块的5个引脚分别为:Ⅱ1脚为外接延迟电容端、Ⅱ2脚为高电平输出端、Ⅱ3脚为低电平输出端、Ⅱ4脚为电源正端VDD、Ⅱ5脚为电源负端VSS;IC3的8个引脚:Ⅲ1为TG1、Ⅲ2为TG2、Ⅲ3为TG3、Ⅲ4为VDDL、Ⅲ5为接地端、Ⅲ6为PWM1、Ⅲ7为电源正端VDD、Ⅲ8为PWM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未经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196736.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