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变径搭接式灌浆孔口管有效
申请号: | 201320174819.0 | 申请日: | 2013-04-09 |
公开(公告)号: | CN203256749U | 公开(公告)日: | 2013-10-30 |
发明(设计)人: | 徐年丰;于习军;王汉辉;蔡汉生;施华堂;刘加龙;李洪斌;邹德兵 | 申请(专利权)人: | 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E02D15/04 | 分类号: | E02D15/04 |
代理公司: | 武汉开元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2104 | 代理人: | 陈家安 |
地址: | 430015 湖***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变径搭接式 灌浆 孔口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水工建筑物基础处理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变径搭接式灌浆孔口管。
背景技术
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基岩(深孔)灌浆通常采用施工快捷、可高压的孔口封闭灌浆法,即利用预埋孔口管(无缝钢管)进行高压灌浆。在深厚覆盖层下或混凝土防渗墙下基岩灌浆时,采用常规的孔口管存在如下问题:
1、深厚覆盖层下基岩灌浆
(1)利用钻孔护壁套管加厚兼作灌浆孔口管,即两者结合(此处简称单管法),将孔口管下至土岩接触面(基岩中无法跟进,只能一次下至土岩接触面),先对土岩接触面与基岩接触段进行灌注,再对下部基岩进行灌注。由于土岩接触面与基岩接触段地质条件差,可承受的灌浆压力较低,在下部基岩分段升压灌浆过程中(每段基岩灌浆时,其与以上各段一起承压),容易存在土岩接触面重复击穿与基岩接触段重复劈裂问题,导致各段基岩灌浆时均难以升压至设计压力灌注,因而在灌浆作业时需多次重复灌浆和待凝,不仅增加了灌浆作业次数,降低了灌浆作业效率,而且浪费水泥浆材、影响灌浆质量。
(2)如针对基岩灌浆在套管内另重新设置一孔口管,即双管法,虽然可确保基岩灌浆效果,但管材耗量大(两套管)、工序复杂、事故率高(由于孔深、弯曲,内管易卡管),严重影响灌浆进度与成本。
2、混凝土防渗墙下基岩灌浆
混凝土防渗墙下基岩灌浆时,一般采用先墙内钻孔+后埋孔口管与墙内预埋孔口管等2种方式。由于墙底常存在由泥皮与碎碴构成的弱面,下部为待灌基岩,其灌浆条件与深厚覆盖层下基岩灌浆条件相似,存在与深厚覆盖层下基岩灌浆时同样的问题:
(1)采用先墙内钻孔+后埋孔口管时,一般先利用钻孔对墙底弱面单独灌浆,再进行基岩接触段钻孔、灌浆,或对墙底弱面与基岩接触段一起灌浆,然后自墙顶下入孔口管深入至基岩第1段(接触段)底,灌浆镶铸后利用该孔口管对以下基岩进行分段钻孔、高压灌浆。这时存在的问题是:①墙体存在灌浆压裂风险。因钻孔难以保证竖直,当其倾斜时,钻孔中心偏离墙体中心,使一侧孔壁距墙外壁过近,甚至从墙侧壁穿透,导致灌浆时存在压裂墙体的风险。②灌浆可靠性较差。由于钻孔倾斜,容易引起灌浆时外漏或不能达正常压力灌注,灌浆可靠性较差,灌浆质量难以保证。
(2)采用墙内预埋导管(下部基岩灌浆时钻孔的导向钢管)时,和孔口管只能下至土岩接触面(深厚覆盖层下基岩灌浆)存在同样的技术限制,预埋导管只能下至防渗墙底,如利用其进行灌浆同样会出防渗墙底重复击穿与基岩接触段重复劈裂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缺点及偏见,提供了一种简单实用、高效经济的变径搭接式孔口管。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设计了一种变径搭接式孔口管,包括上孔口管和下孔口管,所述上孔口管与下孔口管搭接固定,所述上孔口管另一端上方设置有孔口封闭器、所述孔口封闭器上设有进浆管接头和回浆管接头。
进一步地,所述下孔口管上端设有内坡口。
再进一步地,所述内坡口向内与管壁形成角度为30度~45度。
再进一步地,所述上孔口管一端通过胶结水泥浆与下孔口管一端搭接固定。
再进一步地,所述上孔口管和下孔口管内设置有进浆管。
再进一步地,所述上孔口管直径为108mm~130mm,下孔口管直径为Φ73mm~91mm。所述上孔口管的搭接段长度为1m~1.5m,所述下孔口管的长度为3m~4m。
其中,孔口封闭器主要作用起孔口封闭、进回浆管与上孔口管套结的作用;上孔口管主要作用为钻孔护壁、接触面(段)低压灌浆;下孔口管主要作用为隔离接触面(段),防止后续高压灌浆导致接触面(段)击穿破坏,确保升压;进、回浆管主要起浆液循环流动、灌注作用。
本实用新型的变径搭接式孔口管,较好地解决了目前深厚覆盖层下与防渗墙下基岩灌浆中存在的套管与孔口管不能较好结合利用、土岩接触面或墙基接触面及基岩接触段灌浆与基岩灌浆不能有效兼顾、管材耗量大、工序复杂、基岩灌浆质量难以保证等一系列问题。经南水北调中线一期陶岔渠首枢纽工程帷幕灌浆施工中应用证明,变径搭接式孔口管具有以下突出优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有限责任公司,未经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174819.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基于环路热管的动力电池热管理系统
- 下一篇:检修调试专用移动式电源开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