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换热器除灰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320161950.3 | 申请日: | 2013-04-03 |
公开(公告)号: | CN203190435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9-11 |
发明(设计)人: | 王东平;谭青;王伟敏;张彦琦;王吉翔;章良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上电电力工程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3J3/00 | 分类号: | F23J3/00 |
代理公司: | 上海申汇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1001 | 代理人: | 吴宝根;王晶 |
地址: | 202156 上***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换热器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火力发电烟气换热器的除灰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在现代火力发电厂中,锅炉是一个十分重要的主设备,它可将燃煤高效地燃烧,生成高温高压蒸汽来冲动汽轮发电机组向电网输送高品质的电能。锅炉在额定负荷下运行时排烟温度在夏季可达140℃左右甚至更高。排烟热损失是锅炉运行中一项主要的热损失,为了减少该损失,提高锅炉/机组运行的经济性,从而出现了在烟道上加装烟气/凝结水换热器以更多的利用烟气的热量,且在国内、外电厂均有成功的实践。如图1所示,在尾部烟道上装有换热器的锅炉系统,燃料在锅炉内燃烧,产生一定参数的蒸汽,通过汽轮发电机组将蒸汽的热能转化成电能。而燃料燃烧后产生的废烟气经电除尘后由引风机吸走,经脱硫后通过烟囱排出。换热器布置在空气预热器出口以后的尾部烟道上,利用锅炉烟气的余热加热凝结水,减少除氧器、低压加热器的加热蒸汽消耗量,增发电量,从而取得节能的效益。换热器根据需要可布置在电除尘前、后,及引风机前、后。由于布置在电除尘前的换热器可以提高电除尘的效率,这种布置方式也常采用。目前存在问题是:
锅炉燃煤中的矿物质和无机成分经炉内燃烧后变成灰份,如果灰份未及时排除,则可能造成换热器的烟气侧堵灰,并使锅炉尾部烟道的烟气流通面积减小,从而使传热热阻和烟通风阻力增加,影响到换热器的效果,以及锅炉的正常运行,降低锅炉热效率并增加机组煤耗,严重时将导致机组降负荷运行或停机,甚至酿成重大事故。因此,预防和减轻换热器受热面积灰是确保机组安全经济运行的重大问题之一。电除尘器就是利用电场的作用清除气体中固体或液体粒子的除尘装置,目前,电除尘器的除尘效率可达99%以上,可以消除烟气中绝大多数的灰尘颗粒。但对于布置在电除尘前的换热器,其堵灰和磨损的风险将大大提高。目前,大多在该类换热器上加装吹灰器,来除去热交换管道上的积灰,但对清除下来的不能随烟气带出烟道的积灰并无有效地清理措施,一般只能定期采用人工除灰的方式,影响了机组连续运行的可靠性。而且在运行中,仍然存在着由于积灰而引起的通流面积减少所造成的负面影响。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要解决换热器受热面积灰的技术问题,而提供一种换热器除灰装置。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换热器除灰装置,包括换热器、垂直烟道,其特点是:换热器设置在垂直烟道上,换热器下部增设灰斗。
换热器上部装有均匀吹扫的耙式吹灰器。灰斗外壁设置加热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对现有的换热器的布置和下部结构进行改造,换热器布置在垂直烟道上并在其下部增设灰斗。换热器部特别采用均匀吹扫的耙式吹灰器,吹下来的灰在重力作用下自然沉降后落入灰斗,灰通过电动锁气器和箱式冲灰器排入灰渣沟,根本消除了换热器堵灰的可能。
灰斗外壁设置加热装置对灰斗壁进行加热,以止积灰粘结在灰斗壁上,保证其顺利排出。灰通过电动锁气器和箱式冲灰器排入灰渣沟,以实现在不影响换热器及机组正常运行的情况下,有效地对换热器的积灰进行清除。
附图说明
图1是在尾部烟道上装有换热器的锅炉系统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中沿A-A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与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2,3所示,本实用新型的换热器除灰装置,包括换热器1、垂直烟道2、灰斗3、耙式吹灰器4。
换热器1设置在垂直烟道2上,换热器1下部增设灰斗3。换热器1上部装有均匀吹扫的耙式吹灰器4。吹下来的灰在重力作用下自然沉降后落入灰斗,灰通过电动锁气器和箱式冲灰器排入灰渣沟,根本消除了换热器堵灰的可能。
灰斗3外壁设置加热装置对灰斗壁进行加热,以止积灰粘结在灰斗壁上,保证其顺利排出。灰通过电动锁气器和箱式冲灰器排入灰渣沟,以实现在不影响换热器及机组正常运行的情况下,有效地对换热器下部的积灰进行清除。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上电电力工程有限公司,未经上海上电电力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161950.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