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具有高冗余特性的输电线路感应取能电源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320160809.1 | 申请日: | 2013-04-01 |
公开(公告)号: | CN203225578U | 公开(公告)日: | 2013-10-02 |
发明(设计)人: | 钱冠军;徐春营;余刚华;张国清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三相电力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J9/06 | 分类号: | H02J9/06;H02J7/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430074 湖北省武汉市***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具有 冗余 特性 输电 线路 感应 电源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力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输电线路在线监测装置电源装置的冗余设计。
背景技术
输电线路故障监测终端安装在导线高电位上,工作的电磁环境和大气环境是恶劣和复杂的,同时也是难以维护的。高可靠、高稳定性的电源模块至关重要,必须采取相关冗余设计。
输电线路感应取能电源装置的供电原理是利用电磁感应原理,通过取能线圈从高压母线或线路上感应交流电压,然后经过整流、滤波、稳压后为高压侧电子电路负载供电。
目前输电线路感应取能装置的工作方式主要有以下三种方式:第一种是在感应线圈输出端设计稳压电路,将感应到的电能直接提供给用电设备。这种工作方式由于没有备用储能元件,当输电线路发生故障导致停电时,系统便不能工作。第二种是感应取电线圈直接给蓄电池充电,再由蓄电池给负载供电。这种工作方式更适合能耗较大而电源质量要求较高的用电设备。但是由于蓄电池存在寿命短,性能受恶劣环境影响较大,这种工作方式的电源装置存在工作可靠性差,寿命短的缺点。第三种为以锂电池作为备用的冗余电源,当线路负荷电流小或停电时导致供电不足,此时用备用电池给负载供电,相对于前两种方式,第三种方法较常用,但当感应取能电源转换装置因雷击等引起的线路故障而损坏,则电池能量耗尽时便造成系统永久性故障。
发明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采用现有技术的输电线路感应取能电源装置中存在的不具备UPS特性和高冗余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具有高冗余特性的输电线路感应取能电源装置。
一种具有高冗余特性的输电线路感应取能电源装置,电源装置包括感应取能线圈、主电源板、备用电源板、高能锂电池、功率调节控制单元、电压反馈单元、电源切换控制单元、与负载连接的输出端,感应取能线圈同时与主电源板、备用电源板连接,主电源板、备用电源板以及高能锂电池同时连接功率调节控制单元,功率调节控制单元与电源切换控制单元连接,输出端通过电压反馈单元与电源切换控制单元连接。电源切换控制方法为电源切换控制方法为根据负载电压反馈判定通道电源是否发生故障从而决定由哪一路电源供电。
上述具有高冗余特性的输电线路感应取能电源装置,采用主备电源板及锂电池的感应取能电源高冗余方式,根据负载电压反馈判定通道电源是否发生故障从而决定由哪一路电源供电。
与现有技术相比,一种具有高冗余特性的输电线路感应取能电源装置所具有的优势在于:一是具备UPS(英文名称为Uninterruptible Power System)特性,对于故障时刻来临时,能满足大功率输电线路在线监测装置系统的供电要求,不会因供电不足导致系统丢失故障信息;二是高冗余性,在输电线路因雷击等引起的线路故障时,不会出现由于线路中行波中击导致电源装置损坏,从而造成输电线路在线监测装置系统因电源问题产生永久性损坏的情况。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具有高冗余特性的输电线路感应取能电源装置的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图1中数字含义为:1.高压电流母线,2.感应取能线圈。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具有高冗余特性的输电线路感应取能电源装置的一个实施例中主备电源板主电路拓扑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如图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具有高冗余特性的输电线路感应取能电源装 置的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本实用新型包括感应取能线圈、主电源板、备用电源板、高能锂电池、功率调节控制单元、电压反馈单元、电源切换控制单元、与负载连接的输出端;感应取能线圈同时与主电源板、备用电源板连接,主电源板、备用电源板以及高能锂电池同时连接功率调节控制单元,功率调节控制单元与电源切换控制单元连接,输出端通过电压反馈单元与电源切换控制单元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三相电力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武汉三相电力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160809.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