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双级烟气脱硫塔有效
申请号: | 201320140130.6 | 申请日: | 2013-03-26 |
公开(公告)号: | CN203108431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8-07 |
发明(设计)人: | 陆生宽;周建锋;夏爽;谢新燕;宋红旭;贾英韬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大唐集团环境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1D53/80 | 分类号: | B01D53/80;B01D53/50;B01D53/68 |
代理公司: | 北京元中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23 | 代理人: | 王明霞 |
地址: | 100097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烟气 脱硫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热电厂的烟气处理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能够对热电厂的烟气进行两次脱硫的双级烟气脱硫塔。
背景技术
现有热电厂的烟气脱硫装置一般采用一级吸收塔的工作方式,烟气经吸收塔的烟气进口进入吸收塔内,设置在吸收塔内的脱硫喷淋层向烟气喷洒雾化的反应浆液,反应浆液与烟气接触后,烟气中的SO2、SO3及HCL、HF被吸收,SO2吸收产物的氧化和中和反应在吸收塔底部的氧化区完成并最终形成石膏,由于烟气是连续进行的,所以烟气与反应浆液的反应过程只会发生在气液接触时,现有技术中多是在吸收塔内设置多层脱硫喷淋层,以提高烟气与反应浆液的接触机率和反应效果。但是由于烟气的流速和浓度并不是一致的,对于浓度大且流速快的烟气,上述喷淋结构的反应效果并不好,因此常常要增加一些烟气整流或导流结构,使吸收塔内的烟气混合和分布均匀,但设置了上述结构后,烟气反应后的石膏浆液会滞留在相应设备上,时间长了会增加设备的堵塞机率,最终影响整个处理系统。
由于现有吸收塔的烟气进出口都在同一侧,烟气由吸收塔底部沿着吸收塔中心向上流动,脱硫喷淋层喷洒的浆液逆行烟气向下喷淋,现有的脱硫喷淋层的喷嘴分布密度在截面上基本上是均匀分布的,但烟气在吸收塔中流动是不均匀的,一般是吸收塔中心区域烟气流速较高,靠近吸收塔内侧壁的烟气流速较低,在喷淋时,向下喷淋的浆液会对烟气起到一定的阻碍作用,若喷头采用均匀布置则同样条件下,势必导致吸收塔中心区域的烟气流速更高,周边烟气流速更低,加剧了吸收塔内烟气流场的不均匀性,而流场不均匀的烟气进入除雾器后同样也不均匀,在脱硫系统中,流场烟气流速低于设定值或高于设定值都会带来不利影响,如烟气流速大时,烟气夹带的喷淋浆液量增大及烟气二次带水,导致进入除雾器后夹带的固体物质增多,造成除雾器堵塞及增大除雾器的处理难度,除雾器不能及时处理的烟气会夹带的大量石膏浆液进入烟气换热器,然后在烟气换热器的换热元件上沉积,随着运行时间的增加,烟气换热器内的换热阻力不断增大,一般运行1~2个月后,烟气换热器的运行阻力就能达到1500~2000Pa左右,导致增压风机的运行电流及运行电耗增加,在严重的情况下,还必须将脱硫系统退出运行,对烟气换热器进行清洗,清洗过程又要花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给整个电厂带来了巨大的不便和风险。当烟气流速过低时又不利于气液分离,降低了除雾器的除雾效率。
实用新型内容
为解决现有技术中热电厂的烟气脱硫吸收塔一次喷淋方式导致烟气与反应浆液反应不完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对烟气进行先后两次脱硫处理的双级烟气脱硫塔。具体方案如下:一种双级烟气脱硫塔,包括用于脱硫的吸收塔,所述吸收塔的底部设置有暂存反应后液体的储液池,所述储液池上方的吸收塔侧壁上设置有烟气进口,在吸收塔的顶部侧面设置有烟气出口,所述烟气进口和烟气出口之间设置有脱硫喷淋层,在脱硫喷淋层与烟气出口之间设置有除雾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烟气进口处设置有初级吸收塔,所述初级吸收塔包括烟气初级进口和与烟气进口连接的烟气初级出口,在烟气初级进口处由外至内依次设置有降温喷淋层和初级脱硫喷淋层。
为提高与烟气的反应效果:所述初级脱硫喷淋层上设置有多个喷淋头,所述喷淋头分别设置在初级脱硫喷淋层与烟气进出方向相应的面上。
为充分利用反应浆液:所述初级吸收塔的底部设置有与储液池相通的回流管,在储液池的底部设置有与初级脱硫喷淋层相通的循环泵。
为减少烟气中的杂质:所述除雾器包括与吸收塔固定的固定框和安装在固定框内的多个导流板,各导流板之间留有供烟气通过的通道,所述导流板的截面为波浪结构且相邻导流板的截面形状凹凸对应。
为进一步减少烟气中的杂质:所述导流板的波浪结构包括由下至上的倾斜部、凸起部及直排部,其中倾斜部与相邻导流板端面之间夹角小于90度,所述凸起部凸起高度大于两个相邻导流板之间的距离,所述凸起部与直排部的夹角大于倾斜部与相邻导流板端面之间夹角且小于90度。
为减少烟气的流速:所述通道直径相同且通道宽度为20~50m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大唐集团环境技术有限公司,未经中国大唐集团环境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140130.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框架车发动机后置传动机构
- 下一篇:一种四轮车的车门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