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循环补偿式太阳能取暖水箱有效
申请号: | 201320109097.0 | 申请日: | 2013-03-09 |
公开(公告)号: | CN203223984U | 公开(公告)日: | 2013-10-02 |
发明(设计)人: | 王锁玉 | 申请(专利权)人: | 王锁玉 |
主分类号: | F24D19/00 | 分类号: | F24D19/00 |
代理公司: | 广州天河互易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4294 | 代理人: | 尹箐 |
地址: | 110020 辽宁省沈阳***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循环 补偿 太阳能 取暖 水箱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取暖水箱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循环补偿式太阳能取暖水箱。
背景技术
由于我们居住的地球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如何充分利用太阳能、降低环境污染、改善人们的居住环境是世界各国研究的重点,我国有丰富的太阳能资源,全国有2∕3以上地区的年太阳辐照量超过5000MJ∕㎡,年辐照时数在2200小时以上,目前、我国的建筑耗能已经成为能源消耗的耗能大户,用太阳能来取暖是一个非常好的设想,但是用太阳能取暖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当室内暖气回水温度流回太阳能水箱时,水箱内的水温会逐渐降低,取暖效果会越来越不好,甚至达不到取暖的目的。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节能、环保、水温更加稳定的循环补偿式太阳能取暖水箱。
所述循环补偿式太阳能取暖水箱,包括箱体、太阳能进水管、太阳能出水管、暧气进水管、暖气出水管,所述太阳能进水管设置在所述箱体的下部,所述太阳能进水管通过太阳能循环水泵与太阳能集热器进水口相连接,所述太阳能出水管设置在所述箱体的上部并与太阳能集热器出水口相连接;所述暧气进水管以及暖气出水管分别设置在所述箱体的下部,所述暧气进水管通过暖气循环泵与室内暖气出水口连接,所述暖气出水管与室内暖气进水口连接,所述箱体内壁上水平间隔设置有多根密封金属管,所述密封金属管内填充有相变材料。
做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箱体内底部设置有电加热器。
所述密封金属管通过水平设置的水平支架以及水平托垫水平固定在箱体的内壁上。
所述密封金属管为铝合金管。
所述箱体内底部还设置有温控探头。
所述箱体上部外侧设置有水位仪。
所述太阳能循环水泵上设置有温差控制开关。
实施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通过水箱中加入密封金属管,管内部充有相变材料,通过太阳能,能源不足时电能补偿,金属管内相变材料液化,(含有大量的设定温度的相变热)使水箱的出水温度达到或高于设定温度,当低温回水流回水箱时,通过相变热加热回水达到或高于设定温度,这样水箱出水温度始终恒定(达到设定温度),这是一种用太阳能为主要能源、电能做补偿能源,通过相变技术设定能源温度,利用设定温度的相变热达到取暖的目的,由于能源的主体是太阳能,所以即节能又环保,是一个比较理想的冬季取暖解决方案。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循环补偿式太阳能取暖水箱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水箱内部水平支架结构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铝合金相变管每层之间的水平托垫和套管;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铝合金相变管剖面构造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本实施例循环补偿式太阳能取暖水箱,如图1所示,水箱与室内大气相通,箱体14的底部有太阳能进水管2、暖气出水管3、温控探头8、电加热器9,暖气出水管上方还设置有均水器4,在太阳能进水管2上接太阳能循环水泵1(通过与太阳能集热器的温差控制水泵开启、关闭)箱体14内中底部设有水平支架10,在水平支架10上放有含有相变材料的多根铝合金管12,含有相变材料的铝合金管12必需水平放置。箱体14上部有太阳能出水管15,箱体14底部暖气进水管6,暖气进水管6上接暖气循环泵5,箱体14一侧还设置有气管7,另一侧设置有水位仪13。
太阳能进水管2通过太阳能循环水泵1与太阳能集热器进水口相连接,太阳能出水管15设置在箱体14的上部并与太阳能集热器出水口相连接,构成回路收集太阳能,该循环泵通过水箱与集热器的温差来控制启动。
箱体14、暖气进水管6、暖气循环泵5与室内暖气管路相连接,通过室内暖气与暖气出水管3相连接,构成散热回路。
在图1中水箱14内部水平支架10、水平托垫11的目的是使放入水箱中的铝合金相变管能够保持水平放置,同时每层之间有一定的间隙、保证热交换效率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王锁玉,未经王锁玉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109097.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