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分水峨眉刺有效
申请号: | 201320093721.2 | 申请日: | 2013-02-28 |
公开(公告)号: | CN203139572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8-21 |
发明(设计)人: | 苟小平;杨占明;贾海涛;李润梅;刘德成 | 申请(专利权)人: | 陇东学院;苟小平 |
主分类号: | A63B69/00 | 分类号: | A63B69/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745000 甘肃省*** | 国省代码: | 甘肃;6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分水 峨眉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武术奇兵器,具体为分水峨眉刺。
背景技术
中华人文始祖轩辕黄帝曾登临崆峒,向广成子问道,《庄子·在宥》和《史记·五帝本纪》均有记载。秦始皇、汉武帝也曾经西登崆峒。崆峒山的钟灵之气与道教、佛教的智慧灵光对崆峒武术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滋养作用。所以人们研究崆峒武术主要围绕崆峒山文化诸多文化现象的发展历程,这无疑是正确的。既然崆峒武术传播辐射范围(在本文中姑且称之为“崆峒武术文化圈”)极广,我们就不要拘泥于崆峒山一地,可以放宽视野,从更加深远的时空范围探讨崆峒武术的源流,以此来论证其源远流长,根深叶茂。泾河与渭河:崆峒武术萌生的血脉,武术的产生不是空穴来风,而是人类生产和生活过程中战胜自然界的威胁(如猛兽袭击)和来自其他部落、民族、国家的敌人侵扰的经验积累、传承、发展的结果。因此,探讨一种武术的源流,我们首先要考虑这种武术诞生地的人类的活动范围及其基本状况。分析崆峒武术发祥地的特殊地理位置及周边先民的活动情况可以看出,泾河与渭河及其大小支流沿岸是这一带先民最早的活动区域。甘肃发现的旧石器时代文化,主要集中在镇原、泾川等地。伏羲文化产生于古成纪(今静宁),后来沿着渭河逐渐发展到陕西宝鸡,大地湾文化为其初发期的明证。先周文化沿着泾河支流马莲河向南发展至宁县、正宁、崇信和陕西长武、旬邑、彬县,然后继续沿着泾河向南,翻越梁山(在今陕西乾县)到达渭河流域的宝鸡。秦人也是从甘肃清水、张家川等地逐渐沿着渭河东进,到达陕西宝鸡,后又将中心放置在咸阳。这些人的迁移活动也是武术和兵器传播的过程。《诗经·公刘》中讲,周人随公刘迁移时,“弓矢斯张,干戈戚扬”(意思是张弓带箭齐武装,盾戈斧钺拿手上),公刘自己“何以舟之?维玉及瑶,鞞琫容刀”(意思是身上佩带了什么物件?美玉宝石尽琳琅,佩刀玉鞘闪闪亮)。以崆峒山为中心,伏羲文化在其旁,周文化在其东,秦文化在其西,几种沿河流发展的文化乳汁共同养育、滋润了崆峒武术。
崆峒武术创始于崆峒山,是道教文化的组成部分,与少林、武当、峨嵋、昆仑并称为我国著名五大武术流派。始祖是飞虹子,早年在少年寺学艺,后隐居崆峒山习道研艺。崆峒派武术吸收了少林、峨嵋、武当武术的精华,在其手法,套路、技击功夫上成为一体,讲究实打、实拿、以技击强身健体和增加功力为目的。崆峒派武术特点是“奇兵”(兵器),它不属于十八般兵器。形式各种各样,小巧玲珑,携带方便,不易被对方发现,交手中往往能出奇致胜。其中兵器有风火五行轮、风火扇、挎虎篮、飞爪、佛尘、九齿铁耙、连枷、铁琵琶、分水娥媚刺、翻天印、太统法铃等。
据记载,峨嵋刺作为武术项目出现,是清代末年。武术所用的峨嵋刺长约30厘米,其形状是中间粗、两头细的锥形体,头端略扁,呈菱形带尖,中间有一圆环。表演时,将圆环套在练者中指上,左右手各持 1个,运用抖腕和手指拨动,使其转动。短双奇兵器,又名峨嵋针,称峨嵋对刺或双锋挝。最早始见于《清稗类钞》,“宣统辛亥年,拳师戴绵唐、李勤波、李春如三人表演的武术项目中有‘峨嵋针’,即今之峨嵋刺。”此械一般外形长约一尺(长短也可因人而异),两头细而扁平呈菱形尖刀锐刺。形如枪头;另根据锻造形式的不同,又可分为三棱峨嵋刺、六棱梅花峨嵋刺等;中间粗,正中有一圆孔,上铆一铁钉,钉子可在孔中灵活转动,钉串连一套指圆环。据传说“峨嵋刺”为古代水战中使用的一种格斗短兵械,可在水中作刺杀或潜入水底凿穿船底之用,故又称分水峨嵋刺。后改为陆上应用。由峨嵋山一位僧人发明,故称之为“峨嵋刺”。另有一说法,峨嵋刺为蜀中一位武林高手所创,因该械形似鹅眉,故得名。使用时,左右手各执一支,将圆环套于双手的中指上,屈指握紧时可做拦、刺、穿、挑、推、铰、扣等动作技法,张手撒放时可运用手腕的拌劲和手指的拨动使之在手中做快速贴掌转动来迷惑对手,同时配合各种步型、身法、步法平衡、跳跃等动作。击法有刺、穿、挑、拨、扎、架等。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的不足,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其特征是:所述的分水峨眉刺,总长度30厘米,包胶铁管5长度为22厘米,直径为2厘米,包胶铁管5上包裹有一层橡胶,锥刺一和锥刺二是锥体形的铁管,焊接在包胶铁管5上,所述的分水峨眉刺,总质量为220至260克,包胶中指环套2是一个圆形的环,在铁环上包裹有一层橡胶,包胶中指环套2下面焊接有旋转轴4,包胶铁管5中间有一圆孔,旋转轴4位于包胶铁管5中间的圆孔内,包胶铁管5可以绕旋转轴4做360度的任意转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陇东学院;苟小平,未经陇东学院;苟小平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093721.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