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换热板片具有强化波浪形导风换热槽的热交换器有效
申请号: | 201320090105.1 | 申请日: | 2013-02-28 |
公开(公告)号: | CN203148272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8-21 |
发明(设计)人: | 崔宏涛;殷海昕;罗楠;张松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安岢栎热能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8D9/00 | 分类号: | F28D9/00;F28F3/04;F28F3/08 |
代理公司: | 苏州创元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32103 | 代理人: | 孙仿卫;李艳 |
地址: | 215400 江苏省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换热板片 具有 强化 波浪形 导风换热槽 热交换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换热板片具有强化波浪形导风换热槽的热交换器。
背景技术
板翅式空气热交换器是由一系列具有一定表面形状的换热板片叠装而成的一种新型高效换热器。板翅式空气热交换器结构上由换热芯体、端部构件、连接构件及支座等附件组成,换热芯体是由若干数量的换热板片构成的空气层通道单元互相间隔叠加,再经边缘咬合成型为一体。板翅式空气热交换器具有单位体积传热面积大、传热效率高、流体阻力小、热容量小、结构紧凑及同时允许几种介质进行热交换等优点,是一种目前应用广泛的空气换热器。它在风电、食品、医院、机械、冶金、石化、电力、电子、通讯等需要通风散热或回收余热节能的领域已被广泛采用。
从板翅式空气热交换器的结构和工作原理上来说,如何控制空气流动阻力、提高耐温耐压能力、增加换热面积、提升空气湍流强度等要素,都是决定其换热效果和换热效率的主要性能指标。因此,根据各种具体应用环境的实际需求,不断对这些要素进行有效优化,成为板翅式空气热交换器发展和应用上的一种要求和前进的推动力。
目前,无论是实用新型还是发明专利,对板式空气热交换器进行优化的方案有很多。例如,专利申请号:201120147816.9,实用新型名称为:流线型整体强化换热板的换热器。此专利中由于换热板间采用多点支撑,交错支撑方式支撑,故换热板表面得到了良好的强度优化,并有良好的承压能力。此方法结构紧凑、阻力小, 但是制造复杂,成本高,难以在实际制造中实现,因为其表面波纹过于细小,波纹曲率不佳,与其它凸包和凸筋的形状工艺过渡也不合理,并未真正体现出强化效果。同时换热效果不是很好,因为该专利在解决空气湍流强度和增加换热面积上,效果欠佳,并且分段错落分布的凸包和凸筋间距过大,容易导致工作中灰尘的积聚,从而在后期影响换热板片的换热性能。再例如,专利申请号:200710011541.4,发明名称为:板式空气换热器。该发明将两张换热板片互相叠加在一起组成一个基本板束单元,在板束边缘的波谷处将两张焊接进而形成一个气道,每两个基本板束单元按波浪同向,通过板束连接板将两个板束的端边焊接在一起形成另一个气道,从而增加了换热面积,提高了换热效率,但是此方法由于缺乏换热板片加强凸筋的设计,从而导致换热板片强度不高,无法承受较高风量的应用环境,因此实际上也无法获得较好的换热效果。
实用新型内容
为克服上述缺点,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换热板片具有强化波浪形导风换热槽的热交换器,具有换热面积大、耐压能力强、传热效率高、结构紧凑、轻巧牢固、适应性强、经济性好、全热显热应用组合界面良好、温湿度控制灵敏、安装方便、使用寿命长、构件通用性强、制造标准化程度高因而适合量产、板片可选择材料范围广等诸多优点和特点,按照应用方向来说,可以广泛地应用于暖通和电子冷却这两个领域,起到既散热和调节空气又实现余热回收的环保节能作用。
为了达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换热板片具有强化波浪形导风换热槽的热交换器,它包括由多个换热板片上下叠加而成的换热芯体、设置在换热芯体的外部使热交换器与外部设备相连接的端部构件和连接构件,相邻的两个换热板片之间形成扁矩形空气通道,换热板片的表面上具有多个依次密集排列并且长度方向呈波浪形设置的导风换热槽,导风换热槽根据热效率优化和制造工艺合理化,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宽度。众多密集的导风换热槽,在板片上起到了增加换热面积,提升换热板片的平面强度的作用,同时有效导引来流空气,始终使来流空气沿着一定角度前进,并不断地破坏来流空气的边界层,使来流空气在换热板片之间的空气通道中以三维螺旋运动轨迹向前推进,从而与换热板片之间进行充分的蓄热和换热,提高了换热系数,而且减少灰尘积聚的几率。
进一步地,导风换热槽的长度方向所呈的波浪形的任意偏角小于45度,该波浪形可以使来流空气始终与导风换热槽保持小于45度的角度。
进一步地,换热板片具有多个从下表面凸出的第一支撑部以及多个从上表面凸出的第二支撑部,且位于上方的换热板片的第一支撑部与位于下方的换热板片的第二支撑部相抵。第一支撑部和第二支撑部配合在两个换热板片之间形成有效的刚性支撑。在更加优选的方案中,第一支撑部沿着导风换热槽的长度方向设置,并贯穿与换热板片的主要表面区域,其深度可以通过模具调节。当第一支撑部和第二支撑部与导风换热槽之间相交时,三者均为连续不间断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安岢栎热能科技有限公司,未经苏州安岢栎热能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090105.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多罐式储热介质储、放热系统
- 下一篇:一种单把面盆水龙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