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蟋蟀捕捉器有效
申请号: | 201320053679.1 | 申请日: | 2013-01-02 |
公开(公告)号: | CN203181833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9-11 |
发明(设计)人: | 王亚梅 | 申请(专利权)人: | 王亚梅 |
主分类号: | A01M1/02 | 分类号: | A01M1/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14500 浙江省桐***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蟋蟀 捕捉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捕捉器,特别涉及一种可以自动捕捉蟋蟀的捕捉器。
背景技术
斗蟋蟀是我国的民间传统,蟋蟀个头小动作敏捷非常难以捕捉,现在捕捉蟋蟀要靠人工捕捉非常辛苦而且效率非常低。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在人工捕捉蟋蟀辛苦而且效率低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蟋蟀捕捉器,该蟋蟀捕捉器可自动连续捕捉蟋蟀。
本实用新型蟋蟀捕捉器由外壳(1)、食槽(2)和跷跷板(3)组成,外壳(1)上设有开口(4)和轴(5),跷跷板(3)重心偏离在靠近开口(4)的一端,食槽(2)和跷跷板(3)设在外壳(1)中,跷跷板(3)串在外壳(1)中的轴(5)上。
本实用新型蟋蟀捕捉器的有益效果是可自动连续捕捉蟋蟀,它结构简单成本低。
附图说明
下面给各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蟋蟀捕捉器的分解立体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蟋蟀捕捉器的剖面组合立体工作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蟋蟀捕捉器的剖面组合立体工作图。
图中1.外壳,2.食槽,3.跷跷板,4.开口,5.轴,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蟋蟀捕捉器中的外壳(1)上设有开口(4)和轴(5)(如图1所示)。跷跷板(3)重心偏离在靠近开口(4)的一端,食槽(2)和跷跷板(3)设在外壳(1)中,跷跷板(3)串在外壳(1)中的轴(5)上(如图2所示)。
实施例一
本实施例中的蟋蟀捕捉器由外壳(1)、食槽(2)和跷跷板(3)组成(如图1所示)。食槽(2)和跷跷板(3)设在外壳(1)中,跷跷板(3)串在外壳(1)中的轴(5)上(如图2所示)。在食槽(2)中放入蟋蟀诱饵,没有蟋蟀经过时跷跷板(3)重心偏离在靠近开口(4)的一端这时蟋蟀捕捉器就处于捕捉蟋蟀状态(如图2所示)。当有蟋蟀从外壳(1)的开口(4)处进入走到跷跷板(3)上,这时在蟋蟀自身重力的作用下跷跷板(3)靠近开口(4)的一端翘起,蟋蟀离开跷跷板(3)时跷跷板(3)在重力的作用下复位等待下一只蟋蟀进入,这样前一只进入的蟋蟀就被关起来了(如图3所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王亚梅,未经王亚梅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053679.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火锅底料的物料处理设备
- 下一篇:坚固不易变形的环保复合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