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大量程混凝土碳化深度测定尺有效
申请号: | 201320050743.0 | 申请日: | 2013-01-30 |
公开(公告)号: | CN203053380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7-10 |
发明(设计)人: | 商怀帅;杨鲁生;焦洪杰;王兆坤;刘金光;刘焕龙;商洪波;孙玲;袁鑫源;秦凯 | 申请(专利权)人: | 青岛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B5/18 | 分类号: | G01B5/18 |
代理公司: | 青岛联智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37101 | 代理人: | 崔滨生 |
地址: | 266033 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量程 混凝土 碳化 深度 测定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结构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测定混凝土碳化深度用的装置。
背景技术
混凝土碳化深度的测定一般采用如下步骤:1、采用适当的工具在混凝土测区表面形成一孔洞,其深度应大于混凝土的碳化深度; 2、吹掉孔洞灰尘碎屑,并不得用水擦洗;3、在凿开的混凝土表面滴或者喷1%的酚酞酒精溶液;4、用碳化深度测定仪或游标卡尺测定没有变色的混凝土的深度。
目前,公知的混凝土碳化深度测定仪器采用上述的两种:碳化深度测定仪和游标卡尺。碳化深度测定仪的最大量程仅为8mm,游标卡尺的量程较大。
对于混凝土碳化深度的测定结果主要有两种用途:一是通过混凝土回弹仪的回弹数据并考虑碳化深度的影响推导所测构件混凝土的强度;另一种用途为通过测定混凝土的碳化深度,并结合钢筋保护层厚度状况来评判混凝土碳化对钢筋锈蚀的影响。
对于用途一,《回弹法检测混凝土抗压强度技术规程》(JGJ/T23-2011)在附录A 测区混凝土强度换算表中给出了碳化深度在0.0~6.0mm时,不同回弹值对应的混凝土强度;且该表认为碳化深度大于6mm时,碳化深度对回弹值的影响与等于6mm时相同。对于该用途,碳化深度测定仪能满足使用要求。
对于用途二,《公路桥梁承载能力检测评定规程》(JTG/TJ21-2011)中5.7.3条规定:应根据测区混凝土碳化深度平均值与实测保护层厚度平均值的比值Kc,按表5.7.3的规定确定混凝土碳化评定标度。并以此来评判混凝土碳化对钢筋锈蚀的影响。对于钢筋最小保护层厚度,《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桥涵设计规范》(JTG D62-2004)在表9.1.1中进行了规定,针对构件类别和环境条件,普通钢筋和预应力直线形钢筋最小混凝土保护层厚度界于15mm~85mm之间。对于该用途,由于碳化深度测定仪最大量程仅为8mm,已经不能满足使用要求;游标卡尺虽然能满足使用要求,但是测定时容易产生误差,导致测定结果不准确,且携带不方便。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大量程混凝土碳化深度测定尺,尤其适用于碳化深度较大的构件,且携带及使用方便、快捷、测定结果准确、直观。
为达到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一种大量程混凝土碳化深度测定尺,包括长度方向设置刻度的测定杆、设置在测定杆上且可沿测定杆长度方向移动的指示杆,所述指示杆与所述测定杆垂直设置,所述测定杆上的刻度零点与其测定端端点之间的距离与所述指示杆的厚度相等。
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中,还包括如下特征:所述指示杆上沿其厚度方向设有贯通孔,其通过所述贯通孔套装在所述测定杆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中,还包括如下特征:所述测定杆上与其测定端相对的一端连接有弹簧,所述弹簧的另一端连接所述指示杆。
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中,还包括如下特征:所述测定杆具有长度方向与其一致的弹簧安装槽,所述弹簧置于所述弹簧安装槽内。
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中,还包括如下特征:所述弹簧安装槽内设有弹簧导向杆,所述弹簧导向杆的两端固连所述测定杆,所述弹簧套装在所述弹簧导向杆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中,还包括如下特征:所述贯通孔的孔壁上固设有毛刷。
所述测定杆的量程为85~100mm。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使用及携带方便,结构简单,测定结果准确、直观,可根据需要设置测定杆的量程刻度,能满足对碳化深度较大构件进行测定的需要。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大量程混凝土碳化深度测定尺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E-E向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参照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大量程混凝土碳化深度测定尺,包括测定杆1和指示杆2,测定杆1上沿其长度方向设置有刻度,指示杆2设置在测定杆1上且可沿测定杆1的长度方向移动,指示杆2与测定杆1垂直设置,测定杆1上的刻度零点A与其测定端端点B之间的距离D与指示杆2的厚度L相等。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青岛理工大学,未经青岛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050743.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