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换热器及具有其的风管内机有效
申请号: | 201320033029.0 | 申请日: | 2013-01-15 |
公开(公告)号: | CN203068880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7-17 |
发明(设计)人: | 张宝生;江标;刘玉杰;王成;戴永福;尤文超;雷新建 | 申请(专利权)人: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5B39/00 | 分类号: | F25B39/00;F24F13/3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19070 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换热器 具有 风管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换热器结构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换热器流路布置及风管内机。
背景技术
现有的风管内机用换热器多采用铜管套铝箔形式,将两个板式换热器拼成V形排列。该种换热器,不论是二排管、三排管,还是四排管,为了提高换热效果,都采用下进上出的流路布置,其制冷剂进管都设置在V形的一端,制冷剂出管设置在另一端,每个换热器的中部及折弯处进行一次交叉或在折弯处和每折换热器的中部进行多次交叉,且都结合换热器腔体的气流分布情况去布置每个流路的管路数量。该种换热器流路虽然能够保证良好的换热效果,但交叉复杂的管路布置,每个流路间不一致的管路数量,均很大程度上增加了配管过程及集气管加工的难度。尤其是针对小型V型换热器,其难度更为明显。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种空调器的换热器结构,满足高换热性,同时降低集气管或分气管加工难度等技术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换热器,包括构成换热器的V型结构的第一换热部和第二换热部,所述第一换热部和所述第二换热部相接的一端为所述换热器的V型结构的根部;在所述第一换热部上设置第一制冷剂流路,所述第一制冷剂流路包括多段流路;在所述第二换热部上设置第二制冷剂流路,所述第二制冷剂流路包括多段流路;其中,所述第一制冷剂流路中相应流路段的制冷剂流向与所述第二制冷剂流路中相应流路段的制冷剂流向以所述换热器的V型结构的角平分线所在平面为对称面对称。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制冷剂流路包括多条制冷剂分支流路。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换热部包括多个流路分区,所述流路分区为每个分支流路中制冷剂流经的区域;沿着从所述根部到所述第一换热器的另一端的方向上,所述多个流路分区依次设置,互不交叉。
进一步地,沿着从所述根部到所述第一换热器的另一端的方向上,所述多个流路分区按第一流路分区至第N流路分区依次排列,所述N为不为0的自然数,各个第奇数流路分区相应流路段的制冷剂流向平行,各个第偶数流路分区相应流路段的制冷剂流向平行。
进一步地,所述各个第奇数流路分区的制冷剂进管设置在所述各个第奇数流路分区中靠近所述根部的一端。
进一步地,所述各个第偶数流路分区的制冷剂进管设置在所述各个第偶数流路分区中远离所述根部的一端。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制冷剂流路的制冷剂进管设置在所述换热器的迎风面,所述第一制冷剂的制冷剂出管设置在所述换热器的背风面。
进一步地,所述多条制冷剂分支流路最优为3条制冷剂分支流路。
进一步地,所述多条制冷剂分支流路中每条制冷剂分支流路所包含的U管数量相同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风管内机,包括壳体、风机和设置在所述壳体内的换热器,其中,所述换热器为上述的换热器。
本实用新型通过在第一换热部上设置第一制冷剂流路,在第二换热部上设置第二制冷剂流路,其中,第一制冷剂流路中的制冷剂流向与第二制冷剂流路中的制冷剂流向以换热器的V型结构的角平分线所在平面为对称面对称,使制冷剂在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中的走向一致,以保证满足高换热性时,降低集气管或分气管加工难度等技术问题。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现有技术中的风管内机的换热器的流路流路布置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换热器的结构端面示意图;
图3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风管内机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的换热器3包括构成换热器3的V型结构的第一换热部10和第二换热部20,第一换热部10和第二换热部20相接的一端为换热器3的V型结构的根部,在第一换热部10上设置第一制冷剂流路,第一制冷剂流路包括多段流路;在第二换热部20上设置第二制冷剂流路,第二制冷剂流路包括多段流路;其中,第一制冷剂流路中相应流路段的制冷剂流向与第二制冷剂流路中相应流路段的制冷剂流向以换热器3的V型结构的角平分线所在平面为对称面对称。
第一制冷剂流路中的制冷剂流向与第二制冷剂流路中的制冷剂流向以换热器的V型结构的角平分线所在平面为对称面对称可以大大降低换热器的加工难度,以及降低集管组件或分管组件的加工难度。
由于第一换热部10和第二换热部20对称设计,下面详细介绍第一换热部1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未经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033029.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多级包移载输送设备
- 下一篇:一种条烟打码姿态控制装置的条烟拨正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