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汽车角位移传感器有效
申请号: | 201320028066.2 | 申请日: | 2013-01-18 |
公开(公告)号: | CN203148416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8-21 |
发明(设计)人: | 白宇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沃巴弗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B21/22 | 分类号: | G01B21/22 |
代理公司: | 安徽合肥华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4112 | 代理人: | 方峥 |
地址: | 237421 安徽***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汽车 位移 传感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机动车传感系统部件,具体涉及一种汽车角位移传感器。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的进步,汽车成为人们出行必不可少的交通工具,而汽车行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而大家在注重效率和质量的时候,往往忽视了细节问题,目前市场上,由于一些细微结构的不合理往往会导致大量的不良品流入客户端,造成重大损失, 介于此各厂商都在保证生产效率的前提下,寻找增强质量的方法,设计一些结构稳定,组装方便的结构就尤为重要了。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克服上述缺陷,设计合理、结构稳定、抗振能力强、组装方便、工作精度高的汽车角位移传感器。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汽车角位移传感器,包括有壳体、上盖、扭簧、转轴、弹片和基片,所述壳体的两侧分别通过注塑固定有椭圆五金件和插针,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壳体的上端敞口,壳体内设有空腔,壳体的底部设有通孔,所述的上盖压合在壳体上端敞口处,所述的转轴通过转动配合安装在壳体内的空腔中,且转轴的下端穿过壳体底部的通孔并延伸出,所述的扭簧套在转轴外部,扭簧的一端固定连接在转轴上,扭簧的另一端固定连接在壳体内的空腔内壁上;所述的弹片通过热熔固定在转轴上的弹片座上,所述的基片通过热熔固定外盖的内侧,且弹片可在基片的表面移动;围绕壳体内的空腔内壁上分别设有多个卡扣和多个定位柱,围绕基片的四周分别设有多个卡槽和多个通孔,所述的多个卡扣与多个卡槽以及多个定位柱与多个通孔之间分别相互配合并形成径向和轴向定位机构,将所述的基片固定在壳体内。
所述的汽车角位移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盖的内侧沿着壳体的上端敞口涂有灌封胶。
所述的汽车角位移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转轴与壳体内的转动配合处设有不锈钢垫圈。
所述的汽车角位移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转轴的下端与壳体底部的通孔的配合面间设有防水圈。
所述的汽车角位移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弹片上压置有压片。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结构合理、稳定,抗振能力强,组装方便,通过多个卡扣与多个卡槽以及多个定位柱与多个通孔之间分别相互配合形成的径向和轴向定位机构,将基片固定在壳体内,大大提高了角位移传感器的工作精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基片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见附图,一种汽车角位移传感器,包括有壳体1、上盖11、扭簧5、转轴6、弹片8和基片10,壳体1的两侧分别通过注塑固定有椭圆五金件2和插针4,壳体1的上端敞口,壳体1内设有空腔,壳体1的底部设有通孔,上盖11压合在壳体1上端敞口处,转轴6通过转动配合安装在壳体1内的空腔中,且转轴6的下端穿过壳体1底部的通孔并延伸出,扭簧5套在转轴6外部,扭簧5的一端固定连接在转轴6上,扭簧5的另一端固定连接在壳体1内的空腔内壁上;弹片8通过热熔固定在转轴6上的弹片座上,基片10通过热熔固定外盖11的内侧,且弹片8可在基片10的表面移动;围绕壳体1内的空腔内壁上分别设有二个卡扣101、102和二个定位柱103、104,围绕基片10的四周分别设有二个卡槽1001、1002和二个通孔1003、1004,二个卡扣101、102与二个卡槽1001、1002以及二个定位柱103、104与二个通孔1003、1004之间分别相互配合并形成径向和轴向定位机构,将基片10固定在壳体1内。
本实用新型中,上盖11的内侧沿着壳体1的上端敞口涂有灌封胶;转轴6与壳体1内的转动配合处设有不锈钢垫圈7;转轴6的下端与壳体1底部的通孔的配合面间设有防水圈3;弹片8上压置有压片9。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沃巴弗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安徽沃巴弗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028066.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反应釜液体料的过滤装置
- 下一篇:生物质颗粒模具支撑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