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中医脉诊仪有效
申请号: | 201310542751.1 | 申请日: | 2013-11-05 |
公开(公告)号: | CN103622680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3-12 |
发明(设计)人: | 张娉妮;张立国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赛诚医药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61B5/02 | 分类号: | A61B5/02 |
代理公司: | 上海翼胜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31218 | 代理人: | 翟羽;曾人泉 |
地址: | 201102 上海市闵***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中医 脉诊仪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中医领域,涉及中医的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是在现代电子学(传感器理论)、数学和中医学的基础上,设计一种使中医脉诊客观化、数字化的中医脉诊仪。
技术背景
元末中医滑寿在其编纂的《诊家枢要》中指出:“天下之事,统之有宗,会之有元,言简而尽,是核而当,斯为至矣。天下之道,散于百家,流于方技,方技之流,莫大于医,医之要者,莫先于脉。”王叔和在《脉经》序中指出:“脉理精微,其体观辩,弦、紧、浮、芤,辗转相类,在心易了,指下难明。”由此可知,脉诊在中医中的地位和重要性,同时也说明,脉搏变化的精微和难辨。因此,若要实现中医脉诊的客观化、数字化和仪器化,无论在哪个环节,必须充分体现出“精、微”的特征,应充分尊重中医的脉学理论和实践。
中医的脉诊是中医医生在不同施力(即为“三菽五菽之重”)状态下,手指感知桡动脉的脉动信息。在生理学上,桡动脉在横向(垂直于手臂)只有5mm的宽度,在纵向上,分为寸、关、尺(即三部),手指的力度分为浮、中、沉(即为三候),三而三之,即为九候。不同的脉象,在横向纵向上的信息是不同的。例如,“芤脉”,浮大而软,按之中央空,两边实;也就是在横向上,在中央部位的脉波脉幅小于其两侧的波幅,从而形成中央空,两边实的特征,而在最外两侧,即在桡动脉横向边界点,由于受周边肌肉的牵制作用,脉波幅度接近于零(参见图1)。在横向上,至少有五个点才能准确测试到芤脉。近年来,有人利用现代电子学的传感器技术来进行中医诊脉。如果采用传感器诊脉,应将传感器探针分布在桡动脉5mm的横向线上。目前,专利文献公开的脉诊用传感器基本上采用的是PVDF(压力薄膜传感器),此类传感器的灵敏度是与敏感面积成正比的。目前此类传感器的最小直径是6mm,但在实际需要中,在横向诊脉上,传感器的尺寸就需要小于5mm,因此,目前的PVDF根本无法在横向上排列5个传感器。
在时间维度上,数、缓、迟脉是与呼吸周期有关的,即一呼一吸之间大于6次为数;小于3次为迟;小于4次但大于3次为缓。不同中医(医生)对呼吸定位不同:有定为医者一呼一吸的,有定为患者一呼一吸的,而且呼气与吸气,脉之快慢不同,表示人体状态不同(见《脉经》第24页)。因此,在时间维度上,中医脉诊与呼吸状态有关,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指出:“吸而微数,其病在中焦,实也,当下之即愈,虚者不治。在上焦者,其吸促;在下焦者,其吸远”。由此可看出呼吸状态在中医诊断中的重要性。检索现有的脉诊仪专利文献,既没有看到在时间维度上,用呼吸门控技术来判定时间维度的脉象信息的报道,也没有把患者的呼吸状态作为诊断指标的报道。此外,浮、沉、伏、革等脉象与取脉的力度(浮、中、沉)有关。而检索现有专利文献,还没有看到有关传感器、脉象与浮、中、沉取之间关系的表述。滑、涩、弦等脉型是在一个脉搏周期内脉波的不同形态。一般而言,脉波周期为一秒。因此,要求传感器和数据采集卡有足够的采样频率和数据转换频率。而检索现有专利文献,还没有看到对采样频率的要求。实、洪、软、虚等脉波与脉波所载的能量有关,这些脉象的区分,既涉及时间维度、又涉及横向维度和幅度维度,要求传感器有足够的灵敏度。而检索现有专利文献,尚未看到关于对传感器灵敏度的要求(指标)。
总之,中医脉象是在桡动脉处(5mm×40mm)脉的波动信息。脉象的精微区别,由取脉过程中施加的力(外部维度)、采集脉波的时间维度以及幅度维度决定中医诊断之脉象。因此,如果采用传感器诊脉,传感器必须包含这些维度信息并且具备足够的灵敏度。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一种基于应变片型压力传感器组件和呼吸门控组合而成的中医脉诊仪,它能在中医对脉象分析的基础上,确定脉象的描述维度、时间维度、幅度维度,采用适应的传感器结构及参数,准确地获得脉象信息。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取了以下技术方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赛诚医药科技有限公司,未经上海赛诚医药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542751.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