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绿盲蝽性信息素有效
申请号: | 201310522847.1 | 申请日: | 2013-10-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3535351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1-29 |
发明(设计)人: | 雒珺瑜;崔金杰;马艳;王春义;张帅;吕丽敏;辛惠江;李春花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A01N37/44 | 分类号: | A01N37/44;A01P19/00;A01N37/02 |
代理公司: | 北京法思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318 | 代理人: | 高宇 |
地址: | 455000 河***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绿盲蝽性 信息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昆虫诱集领域,具体地说,涉及绿盲蝽性信息素。
背景技术
绿盲蝽是为害我国棉花的一种重要害虫,在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均有分布。绿盲蝽对棉花的危害时间长,从幼苗一直持续到吐絮期,为害期长达4个月以上。绿盲蝽用刺吸式口器刺进棉花嫩头、生长点、幼蕾、幼铃,吸取液汁。子叶期生长芽尖被害,发黑、干枯,不再生长;真叶出现后,顶芽受害枯死,枝芽丛生,变成“多头棉”;嫩叶被害时呈小黑点状,叶片展开后大面积破碎,俗称“破叶疯”;主心和边心被害,形成枝叶丛生的“扫帚苗”;花蕾受害后苞叶张开,先呈现黄褐色,继而干枯脱落;蕾铃被害后,轻的伤口出现水渍斑点,重的棉铃僵化脱落。
转Bt基因抗虫棉在我国大面积种植后,棉铃虫等鳞翅目害虫得到有效的控制,但由于棉田化学杀虫剂用量和使用频次的大幅度减少,绿盲蝽等刺吸性害虫种群数量增加,发生危害呈逐年加重趋势,一般棉田被害株率达30%~40%,严重的达60%~90%,受害棉田一般减产10%~20%,最高达60%以上。绿盲蝽已成为我国棉花的重大害虫,对我国棉花生产威胁极大。除为害棉花外,绿盲蝽还为害枣、桃、苹果、樱桃、葡萄、茶树等农作物,已成为影响我国多种作物生产安全的重大问题。
目前绿盲蝽的防治主要依靠化学农药,杀虫剂的大量应用必然导致绿盲蝽抗药性的上升和环境的污染,因此寻求化学防治之外的有效防治途径是当务之急。需要对绿盲蝽的生物学、生态学、生理学、毒理学等多方面进行研究,性信息素是进行两性生活的生物,为互相识别而释放出的物质,通过此种物质可使雌、雄接近,并导致交尾。一般多是被动的雌性分泌散发性信息素,诱引主动的雄性产生性兴奋,但也有由雄性分泌的种类。因此,研究性信息素可有效诱集棉盲蝽向着性信息素寻找目标,可在性信息素设置点统一进行化学防治,可有效减少盲蝽的繁殖和危害,减少下一代危害基数,同时为农作物预测预报做好理论基础,为棉盲蝽的防治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因此,研制有效诱集棉盲蝽成虫的性信息素配方,为棉盲蝽的生态和生物防治提供了良好基础。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绿盲蝽性信息素。
根据本发明的绿盲蝽性信息素,其包括反-2丁乙烯酯、丁酸丁酯、左旋多巴,
其中,对雌虫性,三者比的配比为:1.9:2:1、2.1:2:1和3:3:2,对雄虫的配比为:2:1:1和2:1.7:1(按体积或重量比例)均采用正辛醇做溶剂。
根据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试验结果显示,单独使用反-2丁乙烯酯、丁酸丁酯、左旋多巴对绿盲蝽具有一定吸引率,然而联合使用三者时,对雌虫或雄虫的吸引率降低,当时以本发明的上述比例配制三者作为绿盲蝽的性信息素,显示,对雌虫及雄虫的吸引率都显著增加,因此本发明的绿盲蝽的性信息素配方具有协同增效作用。
使用转基因抗虫棉大面积种植后,棉田害虫的地位发生演化,绿盲蝽等害虫上升为主要害虫,为害逐年加重。棉盲蝽具有较强的飞行能力和活动性,给化学防治带来了极大的困难,针对上述问题,本发明经过大量的实验筛选,研制出了上述绿盲蝽的性信息素的成分和配比。该人工饲料配方的有效成分只有3种,但其经过筛选配比后,其诱集效果良好。
具体实施方式
下述实施例中所使用的各原料,除特别指出的以外,均可由市售获得。
实施例一:
1、室内成分及配比的筛选:
采用正辛醇作溶剂,按照不同的配比进行筛选,总体积是1ml。
表1 不同配方信息素对绿盲蝽的有效吸引率(%)
由表1可见,当单独使用反-2丁乙烯酯、丁酸丁酯、左旋多巴时,对雌虫或雄虫的吸引率10%~60%;而联合使用反-2丁乙烯酯、丁酸丁酯、左旋多巴时,对雌虫或雄虫的吸引率为0%~70%,波动很大,由此可见三者配比不当导致对对雌虫或雄虫的吸引率显著降低,对雌虫性诱效配比为:1.9:2:1、2.1:2:1和3:3:2,对雄虫配比为:2:1:1和2:1.7:1时,吸引率呈协同增效趋势。
实施例二:
农业部转基因植物环境安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安阳),2013对实施例1所制备绿盲蝽性信息素成分和配比在田间在绿盲蝽发生高峰期进行了诱集效果实验,结果表明,该成分和配比对绿盲蝽有很好的诱集作用,从而在棉田发挥了较好的防治作用。
表2 田间不同时期诱集绿盲蝽的平均数量(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未经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522847.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植物塑化标本的制作方法
- 下一篇:连接模块、相应的联接器和方法
- 同类专利
- 专利分类
- 信息记录介质、信息记录方法、信息记录设备、信息再现方法和信息再现设备
- 信息记录装置、信息记录方法、信息记录介质、信息复制装置和信息复制方法
- 信息记录装置、信息再现装置、信息记录方法、信息再现方法、信息记录程序、信息再现程序、以及信息记录介质
- 信息记录装置、信息再现装置、信息记录方法、信息再现方法、信息记录程序、信息再现程序、以及信息记录介质
- 信息记录设备、信息重放设备、信息记录方法、信息重放方法、以及信息记录介质
- 信息存储介质、信息记录方法、信息重放方法、信息记录设备、以及信息重放设备
- 信息存储介质、信息记录方法、信息回放方法、信息记录设备和信息回放设备
- 信息记录介质、信息记录方法、信息记录装置、信息再现方法和信息再现装置
- 信息终端,信息终端的信息呈现方法和信息呈现程序
- 信息创建、信息发送方法及信息创建、信息发送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