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适用于平板电极的恒温电化学工作池有效
申请号: | 201310503407.1 | 申请日: | 2013-10-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3529098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1-22 |
发明(设计)人: | 余晓栋;孙力;杨慧中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南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N27/28 | 分类号: | G01N27/28 |
代理公司: | 无锡市大为专利商标事务所 32104 | 代理人: | 曹祖良 |
地址: | 214122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适用于 平板 电极 恒温 电化学 工作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化学领域,具体是一种能够准确控制反应温度的电化学工作池,适用于以平板电极为工作电极的电化学反应。
背景技术
电化学是一门研究两类导体接触界面上所发生电荷转移及化学变化现象的科学,属于化学学科的分支之一。电化学反应的基础单元主要由各类电极、电化学工作池和电解质溶液这三部分组成,其中,电化学工作池是容纳各类电极和电解质溶液并提供化学反应空间的关键装置。
目前,市场上的电化学工作池种类很多,但很少有专门为平板电极设计的。所谓平板电极,指的是一类薄片状结构的导体,其形状主要以矩形和圆形为主。在电化学反应中,经常会用到这类导体来作为整个体系的工作电极,一般的做法是每次都需要用导线引出,然后将不需要的导电区域用绝缘材料涂覆或密封,再将整个平板电极浸入到电解质溶液中。这种方式步骤复杂、效率低、重复性差、人为干扰因素较多,往往会出现导线与电极间开路或虚焊、电解液渗入包覆绝缘体中等现象,且不容易精确计算工作电极表面的反应面积。
另外,温度控制也是电化学反应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有很多反应都需要在一定温度下才能正常进行。如果要在电化学反应中控制温度,比较常见的做法就是将整个电化学工作池浸泡入恒温控制的水浴中,使工作池内电解质溶液温度达到并稳定在设定值后再进行反应。但这一方法的温度控制效率不高、准确性和稳定性较差。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电化学工作池功能方面的不足,本发明采用聚四氟乙烯为制作材料,开发设计了一种一体式结构的恒温电化学工作池,适用于以平板电极为工作电极的电化学反应。
按照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所述适用于平板电极的恒温电化学工作池,包括位于基座上的恒温水槽,所述恒温水槽内设有并排且底部相通的第一电极室和第二电极室,所述第一电极室顶部开口,底部封闭,所述第二电极室顶部开口,底部穿过所述基座也设有开口。
进一步的,所述恒温水槽侧壁设有控温液体的进口与出口;或者在所述恒温水槽侧壁设有控温液体的进口,控温液体的出口设置于基座上,与恒温水槽连通。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电极室和第二电极室之间通过毛细孔相通。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电极室和第二电极室内部均为圆柱体腔室。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电极室底部在基座上的开口为圆形。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电极室和第二电极室的侧壁与恒温水槽的侧壁不接触,之间填充控温液体。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电极室和第二电极室底部均与基座相连。
本发明的优点是:这种工作池的结构设计合理,在使用平板电极作为工作电极进行电化学反应时,可以有效地避免导线与电极间的开路以及电解液渗入包覆绝缘体等现象,操作简单方便,且可以准确控制反应过程中的电解质溶液温度。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剖视图。
图2是本发明的俯视图。
图3是本发明的仰视图。
图4是本发明放置电极后的工作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本发明实施例由聚四氟乙烯材料制成,为一体式结构,包括:位于中间位置的第一电极室1和第二电极室2、外围恒温水槽3及基座6。
如图1~3所示,恒温水槽3位于基座6上,所述恒温水槽3内设有并排且底部相通的第一电极室1和第二电极室2,图示第一电极室1和第二电极室2内部均为圆柱体腔室。所述第一电极室1顶部开口,底部封闭,专门用作放置参比电极11,参比电极11由第一电极室1的顶部开口放入电解质溶液中。所述第二电极室2顶部开口,底部穿过所述基座6也设有开口,为辅助电极12和工作电极9的腔室。图示中第二电极室2底部在基座6上的开口为圆形。辅助电极12从第二电极室2的上方浸入电解质溶液中,工作电极(平板电极)9则通过与圆形开口直径一致的密封圈10紧贴在第二电极室2下方的圆形开口处形成密封状态,无需额外绝缘体包覆,如图4所示。
如图1所示,第一电极室1和第二电极室2之间通过一个位于底部的圆柱形毛细孔8相连。
外围恒温水槽3配有用于控温液体循环的进口4与出口5,以便保证工作时水槽内液体温度的恒定。所述进口4设于恒温水槽3侧壁,出口5可以设于恒温水槽3侧壁,也可以设于基座6上,与恒温水槽3连通。
整个装置上方为开口设计,便于电解液的导入和导出;装置基座6底部有一圆形开口7,为第二电极室2的下方开口,如图3所示。
可以看到,本发明具有以下特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南大学,未经江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503407.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影像撷取系统及方法
- 下一篇:图像处理装置、图像处理系统以及打印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