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高压纳米均质机有效
申请号: | 201310487914.0 | 申请日: | 2013-10-17 |
公开(公告)号: | CN103521330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1-22 |
发明(设计)人: | 雷立猛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州派勒机械设备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2C19/00 | 分类号: | B02C19/00;B01F13/06 |
代理公司: | 广州凯东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259 | 代理人: | 姚迎新 |
地址: | 510000 广东省广州***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高压 纳米 均质机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物料细化设备,具体说是一种高压纳米均质机。
背景技术
均质机广泛应用于食品、乳品、饮料、制药、精细化工和生物技术等领域的生产、科研和技术开发,其可对液态混合物料中较大的颗粒破碎细化,提高产品的均细度,防止或延缓物料分层,使物料成为液相均匀、稳定的混合物。现有的均质机以高压往复泵为动力输送机构,将物料输送至工作阀部分,以处理物料通过工作阀的过程中,在高压下产生强烈的剪切、撞击和空穴作用,从而使液态物料或以液体为载体的固体颗粒得到超微细化。“均质”是指物料在均质阀中发生的细化和均匀混合的加工过程,均质机是液体物料均质细化和高压输送的专用设备和关键设备,均质的效果影响产品的质量。均质机的作用主要有:提高产品的均匀度和稳定性;增加保质期;减少反应时间从而节省大量催化剂或添加剂;改变产品的稠度;改善产品的口味和色泽等等。现有的均质机由于采用高压泵与二级均质结合的方法细化物料,其不仅细化的粒度不够,远远达不到纳米级,而且生产效率较低,大多用于食品等精细化工行业。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可将物料细化至纳米级粒度且生产效率较高的高压纳米均质机。
本发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高压纳米均质机,包括均质阀和输送物料的高压泵,所述高压泵包括由传动机构驱动的至少一对柱塞,每一个柱塞设置于一泵腔内,每一对柱塞将对应两泵腔内的物料分别同时输送至一对撞腔进行对撞,对撞后的物料汇集流向所述均质阀。
进一步地,所述高压泵包括泵体和位于泵体下侧的进料腔,泵体内成型有数个所述泵腔,每一泵腔通过其下侧的一吸入活门与进料腔连通,每一泵腔通过其上侧的一排出活门与所述对撞腔连通。
进一步地,每一所述排出活门上侧设置有折流道,排出活门流出的物料从折流道进口流入折流道,经安装在折流道出口的喷嘴喷射至所述对撞腔,每一对所述柱塞对应的折道流出口的一对所述喷嘴相对设置于对撞腔的两侧。
作为优选,所述柱塞为两对,该两对柱塞由一个所述传动机构驱动。
作为优选,所述传动机构包括由电机驱动的曲轴,曲轴上设置有四个曲柄,每一曲柄通过一连杆与一所述柱塞连接。
作为优选,两端两个曲柄之间和中间两个曲柄之间在径向方向的夹角均为0°。
作为优选,所述两端每一个曲柄与中间每一个曲柄之间在径向方向的夹角为180°
进一步地,所述均质阀包括阀体、阀芯和设置在阀体内与所述对撞腔连通的阀腔,该阀腔侧壁设有出料腔;所述阀芯一端伸入阀腔内,另一端与一调压弹簧一端连接,调压弹簧另一端与调节阀柄连接。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
1、本发明采用配对的喷嘴使喷射的物料对撞,再将对撞后的物料输送至均质阀进行细化,其与现有的二级均质相比,不仅结构较简单,而且细化效果显著,可达到纳米级。
2、采用两对柱塞的超高压泵输送物料,可使物料连续吸入和排出,提高生产效率。
3、采用一个曲轴驱动两对柱塞,使每一对柱塞对应的泵腔可同步吸入和排出物料,实现了物料的对撞,其设计巧妙、结构较简单、成本较低。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优选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中高压泵的侧视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的物料对撞与均质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详细介绍本发明:
如图1、图2、图3,本发明的纳米均质机(Eiger Torrent)包括均质阀1和输送物料的高压泵2,所述高压泵2包括由传动机构3驱动的至少一对柱塞21,每一个柱塞设置于一泵腔22内,每一对柱塞将对应两泵腔内的物料分别同时输送至一对撞腔5进行对撞,对撞后的物料汇集流向所述均质阀。本发明采用对撞加一级均质的方式细化物料,不仅结构较简单,可省略现有技术的中的一次均质,而且对撞后的物料通过均质阀的平面密合面时被挤出,从而使产品达到由粗颗粒到纳米颗粒的需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州派勒机械设备有限公司,未经广州派勒机械设备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487914.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接收数据的多输入多输出检测方法及系统
- 下一篇:天馈网络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