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中国人群HLA特异慢粒白血病表位疫苗有效
申请号: | 201310464205.0 | 申请日: | 2013-09-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3495158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1-08 |
发明(设计)人: | 纪春岩;董文灏;马道新;章静茹;邵娜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
主分类号: | A61K39/00 | 分类号: | A61K39/00;C12N15/63;C12N7/01;A61P35/02 |
代理公司: | 济南圣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7221 | 代理人: | 彭成 |
地址: | 250014 山东***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中国 人群 hla 特异 白血病 疫苗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中国人群HLA特异慢粒白血病表位疫苗及其制备方法,属于生物医药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是一种起源于多能造血干细胞的恶性骨髓增殖性疾病,占有所有白血病的15~20%,在全世界的年发病率约占(1.0~1.5)/10万,在临床上通常分为慢性期、加速期和急变期。95%以上的CML患者存在特征性的形态学异常,即t(9;22)(q34;q11)而形成的Ph染色体或BCR-ABL融合基因。BCR-ABL融合基因所编码的P210融合蛋白不仅是导致CML发生及进展的根本原因,也是治疗的重要靶点。Ph染色体广泛存在于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以及一部分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中。它是由9号染色体和22号染色体易位所产生的比正常22号染色体小的一个G组标志染色体,其易位所产生的bcr/abl融合基因位于该染色体上,这种融合基因所编码的融合蛋白具有增强酪氨酸激酶活性的作用。这种融合蛋白的产生是Ph染色体阳性白血病的一个重要的发病机制。Abl原癌基因位于9号染色体三区四带,其断裂点在靠近该基因5’端300kb的一个较大范围内,可以在第一外显子b(Ib)的上游,第一外显子a(Ia)的下游,或者在Ia和Ib之间;BCR基因位于22号染色体一区一带,目前认为其有三个断裂点,M-bcr,m-bcr以及u-bcr,其断裂后的bcr基因同易位到22号染色体上的ab1基因头尾相连,形成三种融合基因,即b2a2/b3a2、e1a2、e19a2,其编码三种不同分子量的融合蛋白,即p190、p210和p230。研究证实,P210融合蛋白是导致CML发病的根本原因。P210是一种异常的受体型酪氨酸激酶蛋白,与正常酪氨酸激酶比较,P210具有异常增高的酪氨酸激酶(PTK)活性,可引起信号转导通路下游的特定底物蛋白分子的磷酸化水平显著提高。蛋白磷酸化是细胞信号转导的一种重要形式,是在蛋白激酶催化下发生的,参与调节细胞的各项生理功能。在正常情况下,酪氨酸蛋白激酶的活性受到严格的调控。但是在CML患者的细胞内,P210蛋白与ATP结合后,为一系列底物蛋白提供结合位点,使酪氨酸磷酸化水平大大提高,进而激活RAS-MAPK,JAK-STAT,PI3K-AKT等信号转导通路,改变核内基因的表达,如c-myc、bcl-2、bcl-x等,干扰细胞的正常生理功能。以上三条异常的信号转导通路导致细胞增殖加快、生长因子依赖性减弱、凋亡受阻、细胞外基质与基质细胞的相互作用受到干扰,从而引起细胞的恶性转化。目前临床上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药物是特异性酪氨酸蛋白酶抑制剂(TKI)。伊马替尼是第一个人工合成的针对肿瘤发生机制的靶向抗癌药物。传统的化疗手段虽然能改善症状,缓解病情,但不能阻止疾病的转化,不能从根本上消除恶性克隆;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被认为是有望治愈CML的唯一方法,但是,受到年龄与合适供体的限制,且移植相关并发症发生率高、死亡风险大,因而只有小部分患者能做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近年来,使用免疫疗法治疗肿瘤取得了一定成果。Letsch等运用多肽疫苗治疗9名至少进行3次黑色素瘤切除术后又再次复发的患者并进行长期随访,2名在随访内未见复发,2名仅出现单处或多处早期复发,4名停止复发的患者均对疫苗产生了免疫应答。他们证实应用多肽疫苗延长了恶性黑色素瘤的复发间隔时间,证实了多肽疫苗在治疗恶性肿瘤中的确切作用[1]。
无论是传统的化疗还是骨髓移植,都存在残留白血病易导致复发的问题,目前缺少理想的骨髓净化措施。因此,寻找一种有效的彻底治愈慢粒的方法显得特别重要和迫切。基因免疫能够诱导特异性的CTL并杀伤表达肿瘤抗原的靶细胞,从而达到治愈肿瘤的目的。BCR-ABL融合基因因其在融合位点处形成新的氨基酸及其在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中的特有表达,推测为肿瘤特异性抗原,因此bcr-abl融合基因免疫有望能够诱导MHC限制性CTL并用于慢性的临床治疗。Wims1癌基因(Wilms’tumor gene,WT1)定位于11p13,研究发现几乎所有的白血病原始细胞都持续过表达WT1基因,认为WT1基因可成为一种“泛白血病标志”,用于检测白血病微小残留病,WT1在髓系白血病细胞中高表达并与CML疾病进展密切相关,其蛋白多肽可引起体液免疫及细胞免疫,可特异性消除未成熟的白血病CD34+祖细胞,是CML免疫治疗的另一重要靶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未经山东大学齐鲁医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464205.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缓冲结构织物
- 下一篇:射流式等离子体激励器及其流动控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