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P3MT/GE修饰玻碳电极以及在检测药物扑热息痛的应用有效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1310401982.0 申请日: 2013-09-06
公开(公告)号: CN103454326A 公开(公告)日: 2013-12-18
发明(设计)人: 雷武;韩振;郝青丽;夏明珠;王风云 申请(专利权)人: 南京理工大学
主分类号: G01N27/30 分类号: G01N27/30;G01N27/48;C04B41/52
代理公司: 南京理工大学专利中心 32203 代理人: 朱显国
地址: 210094 *** 国省代码: 江苏;32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p3mt ge 修饰 电极 以及 检测 药物 扑热息痛 应用
【说明书】:

技术领域

发明属于电化学分析检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聚3甲基噻吩/石墨烯(P3MT/GE)修饰玻碳电极以及在检测药物扑热息痛的应用。

背景技术

   石墨烯是碳原子以sp2 杂化呈蜂巢晶格排列构成的单层二维晶体,具有独特的电子性能、热性能、机械性能和大的比表面积,已经在电化学超级电容器、电化学传感器和生物传感器方面得到广泛应用。而聚(3-甲基噻吩)具有较高的电导率、优异的稳定性,易于在电极表面聚合成膜,因而对它的研究最为广泛,聚噻吩类导电聚合物复合膜集电子导电性、催化性、选择性于一身,不仅对电子器件有意义,而且为发展化学修饰电极提出了一条新路,是一类非常有前途的电极修饰材料。

扑热息痛(对乙酰氨基酚,退热净,醋氨酚),具有解热镇痛作用,解热作用与阿司匹林相似,镇痛作用较弱,无抗炎抗风湿作用,是乙酰苯胺类药物中最好的品种。用于感冒发烧、关节痛、偏头痛、神经痛、癌痛及手术后止痛等,特别适合于不能应用羧酸类药物的病人。然而过量服用扑热息痛可引起肝脏损害,严重者可致昏迷甚至死亡。因此,一种可靠、快速和经济方便的方法来准确的检测扑热息痛具有重要的意义。

扑热息痛的检测方法有很多,比如:滴定分析法、分光光度法、化学发光法和电化学方法。但是,在这些方法中,电化学方法因其具有简便、准确、灵敏度高、成本低、检测前预处理工作耗时短等优点,被广泛运用于扑热息痛的检测中。电化学方法检测扑热息痛早有报道,Hanieh Ghadimi等人(Sensitive voltammetric determination of paracetamol by poly (4-vinylpyridine)/multiwalled carbon nanotubes modified glassycarbon electrodeAnalytica Chimica Acta 765 (2013) 70– 76)用聚(4 - 乙烯基吡啶)/多壁碳纳米管修饰玻碳电极为工作电极在pH=7.0的磷酸盐缓冲溶液中电化学测定扑热息痛,响应灵敏度高,稳定性好,线性范围为0.02-450 μmol/L,该修饰电极检测扑热息痛的最大缺点是没有良好的峰型。因此,有必要开发一种新型修饰电极来检测扑热息痛。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灵敏度高、稳定性好、线性范围宽的电化学传感器聚3甲基噻吩/石墨烯修饰玻碳电极以及它的制备方法和检测药物扑热息痛的应用。

实现本发明目的的技术解决方案为:

一种聚3甲基噻吩/石墨烯(P3MT/GE)修饰玻碳电极,所述电极由以下步骤制备:

(1)GE修饰电极的制备:将一定量的石墨烯用N,N-二甲基甲酰胺稀释然后超声分散,制得GE分散液;取GE分散液滴涂在抛光后的玻碳电极表面,溶剂挥发后得到覆有敏感膜的石墨烯修饰玻碳电极。

(2)聚P3MT/GE修饰的玻碳电极的制备:将纯3甲基噻吩单体滴加到含有高氯酸锂的乙腈液中,然后超声半小时,得到含有吡咯单体的混合溶液。将步骤(1)制备的GE修饰玻碳电极置于混合溶液中,电位区间为0.2 - 1.7 V循环伏安聚合5-30圈,扫速为100 mV/s, 得到聚P3MT/GE(聚3甲基噻吩/石墨烯修)修饰的玻碳电极。

其中,步骤(1)中制得的GE分散液浓度为0.1-1mg/mL。

步骤(1)中GE分散液用量为2-10 μL。

步骤(2)中纯3甲基噻吩单体的用量为10-20 μL;高氯酸锂含量为0.16g,乙腈用量为10mL。

上述P3MT/GE修饰玻碳电极在检测药物扑热息痛的应用,检测方法如下:

      将聚P3MT/GE修饰电极放置于pH值2.9-7.3的缓冲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扑热息痛,使用循环伏安法,扫描速度为10-100 mV/s,和差分脉冲伏安法检测修饰电极对药物扑热息痛的电化学响应。

    其中,所述缓冲溶液为柠檬酸/磷酸氢二钠体系;所述扑热息痛的量为0.2-100 μmol/L。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其显著优点是: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理工大学,未经南京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401982.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