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外墙湿热传输性能测试方法及其专用气候模拟试验箱无效
申请号: | 201310365729.4 | 申请日: | 2013-08-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3439357A | 公开(公告)日: | 2013-12-11 |
发明(设计)人: | 王博;邱童;李德荣;曹毅然;于祖铭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G01N25/20 | 分类号: | G01N25/20;G01N33/00 |
代理公司: | 上海申新律师事务所 31272 | 代理人: | 竺路玲 |
地址: | 200032 上***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外墙 湿热 传输 性能 测试 方法 及其 专用 气候 模拟 试验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建筑科学技术领域,具体讲就是涉及一种外墙湿热传输性能测试方法及其专用气候模拟试验箱,能够对建筑外墙的热传递和湿传递同时进行测试。
背景技术
夏热冬冷地区是我国主要的人口聚居地,气温偏高,降雨量更大,年降雨天数更多,常年湿度较高。湿热作用对建筑墙体的安全性、耐久性,建筑冷凝防潮,热桥结露等均有影响。因此,开展墙体湿热传递特性的模拟实验可以为这些问题的研究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撑。
随着我国建筑节能工作的快速发展,建筑节能现场测试已成为建筑热工领域研究的重点,尤其是建筑围炉结构热工性能的现场检测技术得到较大的改进和提高,建筑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主要受到热传递和湿传递作用的影响,其中热传递过程一直是建筑冷热负荷的研究重点,而研究湿传递主要涉及室内舒适度和冷凝防潮问题。由于湿热耦合过程研究的复杂性,多数研究将这两个过程作为相对独立的过程进行研究,现有的测试设备都是分开独立对墙体的热传递和湿传递进行分开测试,然而现实环境中热传递和湿传递是同时进行的,单独对其进行测试无法完全模拟真实的自然环境,是测试数据失真。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的建筑外墙在进行热工性能检测时只能单独测量热传递或湿传递的测试,无法达到完全模拟真实自然环境的缺陷,本发明提供一种外墙湿热传输性能测试方法及其专用气候模拟试验箱,能够模仿真实的自然环境,同时测量建筑外墙的热传递和湿传递性能,从而检测到外墙的热工性能。
技术方案
为了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发明设计一种外墙湿热传输性能测试方法,它包括以下几个在步骤:
首先,将气候模拟实验箱置于于实验室内,在该气候模拟实验箱基层墙体上砌筑外墙系统;
然后,养护指定实验周期,调整控制实验室内环境温度;
接着,将样墙推至气候模拟实验箱侧面固定、密封后进行湿热传输实验,设置气候模拟实验箱模拟自然环境在试验中跟踪采集样墙内各层组分的湿度、温度数据,调整控制实验室内环境温度;
最后,采集、对比实验前后测试样墙的传热系数变化。
其中,在样墙养护和实验阶段,实验室内环境温度控制在(20±5)℃,相对湿度(50±10)%,如无法控制则如实记录实际温湿度。
在第三步设置实验室内气候模拟实验箱模拟自然环境时控制温湿度和喷淋方法包括:
模拟实际建筑外部气候环境,即可依据建筑气象数据库提供的当地典型气象数据模拟四季典型日和极端大雨气候日的气候环境,指定实验箱升温过程、降温过程和喷淋过程;
或:
依据加速老化的实验方法模拟建筑生命周期5、10、25、50年墙体湿热累积变化的趋势分析。
在第四步中采集对比的数据包括:
(1)墙体饰面层、保温层、基层、外墙内测的温度数据采集;
(2)墙体饰面层、保温层、基层、外墙内测的湿度数据采集;
(3)湿热传输模拟试验前后,在指定温度的热流密度。
在所述第一步中可以通过试验箱控制面板设定试验箱内的空气温度、湿度、喷淋系统的喷水量,其中,温度调节范围-20℃~80℃,湿度调节范围0%~100%,喷水量调节范围0L/(m2·min)~2.0L/(m2·min),自带水箱加热系统,可控制喷淋水温在15℃±3℃。
上述外墙湿热传输性能测试方法的专用气候模拟试验箱,其特征在于:它包括基层墙体,基层墙体与实验样板装在一起,实验样板上装有喷淋装置,喷淋装置连接有温湿度控制,所述温湿度控制器连接有水箱,操作装置装在实验样板上。
所述气候模拟实验箱两侧均有高1.9m,宽2.9m的开口,用于安装样墙;
所述基层墙体的尺寸要求为2.1m×3.1m,测试外墙系统的尺寸要求在2.1m×3.1m范围以内。
有益效果
本发明为适合夏热冬冷地区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的外墙系统提供了一种切实可行的湿热传输性能测试评价体系,能够模仿真实的自然环境,同时测量建筑外墙的热传递和湿传递性能,并检测到外墙的热工性能变化。
附图说明
附图1是本发明中专用气候模拟试验箱结构模拟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说明。
一种外墙湿热传输性能测试方法,它包括以下几个在步骤: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院,未经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365729.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