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建筑泥浆制免蒸加气混凝土砌块及其制造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310363431.X | 申请日: | 2013-08-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3449776A | 公开(公告)日: | 2013-12-18 |
发明(设计)人: | 杨林江;潘阿夫 | 申请(专利权)人: | 杨林江 |
主分类号: | C04B28/00 | 分类号: | C04B28/00;C04B18/30 |
代理公司: | 北京众合诚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6 | 代理人: | 连平 |
地址: | 312044 浙江省绍兴市绍***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建筑 泥浆 制免蒸加气 混凝土 砌块 及其 制造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建筑材料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建筑泥浆制免蒸加气混凝土砌块及其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废弃的建筑泥浆量大,种类繁多,化学成份复杂,因此处理起来比较困难,目前处理的手段也相对落后,处理成本也高,所以建筑泥浆已成为危害自然生态环境的重要的污染源之一。由于这些物质在自然条件下不易进行自然生物降解,因此在相应的条件下它会对自然生态环境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和破坏。如果废弃泥浆不加处理就长期存放或掩埋,一些有害物质会对土壤,地表水,地下水造成污染,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和动植物的健康。为此,我们把建筑泥浆通过胶结料及发泡剂把它固结起来制成免蒸加气混凝土砌块,达到了变害为利之目的。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建筑泥浆制免蒸加气混凝土砌块及其制造方法,使建筑泥浆这种危害生态环境的污染源综合利用,变废为宝。
本发明的目的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建筑泥浆制免蒸加气混凝土砌块,该砌块由建筑泥浆、水泥、石灰、粉煤灰、石膏、发泡剂组成,各组分按重量百分比计分别为:干重建筑泥浆30-45%、水泥25-40%、石灰10-25%、粉煤灰15-30%、石膏2-8%、其余为发泡剂,各组分的重量百分比之和为100%。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优选,所述的发泡剂为铝粉。
一种建筑泥浆制免蒸加气混凝土砌块的制造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将重量百分比为:干重建筑泥浆30-45%、水泥25-40%、石灰10-25%、粉煤灰15-30%、石膏2-8%、其余为发泡剂的各组分称重,各组分的重量百分比之和为100%,然后称取水,水的重量为以上干粉料总重的50-70%;
(2)将发泡剂和水混合均匀,配制铝粉膏溶液,然后将建筑泥浆、水泥、石灰、粉煤灰、石膏与配制好的铝粉膏溶液混合均匀,倒入免蒸加气砌块模具;
(3)经静停热室养护4小时,脱模切割,垛码养护28天后制得建筑泥浆制免蒸加气混凝土砌块。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1)利用废弃的建筑泥浆制造建筑泥浆制免蒸加气混凝土砌块,节能环保,变废为宝,有良好的社会效益。
(2)配方设计合理,利用建筑泥浆生产的砌块具有强度高,无需蒸养的优点,而且外形规整,可直接砌筑非承重墙及用于建筑物内墙的分隔。
(3)利用建筑泥浆生产的砌块大量使用泥浆,降低了生产成本,节约了自然资源,有显著的经济效益。
(4)利用建筑泥浆生产的砌块从其生产过程可以看出,它只是各种材料的混合的过程,没有“三废”产生,所以生产过程绿色环保。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中建筑泥浆是带负电荷的稳定的分散体系,由于泥浆颗粒间的静电斥力而相互排斥,颗粒之间无化学结合力,因而我们借助硅质材料、钙质材料作为活性激发剂,打破泥浆的单相体系,使其呈现多电性,从而具有了凝聚力。
本发明中水泥在泥浆免蒸加气泥凝土砌块中既是胶凝剂,又是活性激发剂,其有效的硅酸钙等成分对砌块的初期强度贡献很大。
本发明中粉煤灰作为硅质材料,其活性成分能打破泥浆的单相体系,有利于泥浆的凝聚。
本发明中石膏是免蒸加气混凝土砌块生产中的硫酸盐激发剂,它与石灰有协同效应起促进剂的作用,它对砌块的后期强度影响较大。
本发明中石灰既是胶结剂又是活性激发剂与石膏有协同效应,对提高砌块的抗压强度有很大帮助。
本发明中发泡剂优选铝粉。
为了加深对本发明的理解,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述,该实施例仅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定。
实施例1:将重量百分比为:干重建筑泥浆31.0%、水泥25.0%、石灰15.0%、粉煤灰25.0%、石膏4.0%、0.0008%的铝粉的各组分称重,然后称取水,水的重量为以上干粉料总重的55%;将铝粉和水混合均匀,配制铝粉膏溶液,然后将建筑泥浆、水泥、石灰、粉煤灰、石膏与配制好的铝粉膏溶液混合均匀,倒入免蒸加气砌块模具;经静停热室养护4小时,脱模切割,垛码养护28天后制得建筑泥浆制免蒸加气混凝土砌块,其性能指标见表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杨林江,未经杨林江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363431.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甲醇生产设备及其防冻方法
- 下一篇:储能式电力牵引轨道机车受流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