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有载分接开关的油室密封检漏装置及其检测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310348410.0 | 申请日: | 2013-08-12 |
公开(公告)号: | CN103398830A | 公开(公告)日: | 2013-11-20 |
发明(设计)人: | 周联俊;唐小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贵州长征电力设备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M3/32 | 分类号: | G01M3/32 |
代理公司: | 重庆博凯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50212 | 代理人: | 张利秋 |
地址: | 563002 贵州*** | 国省代码: | 贵州;5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有载分接 开关 密封 检漏 装置 及其 检测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机电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有载分接开关的油室密封检漏装置及其检测方法。
背景技术
在有载分接开关的生产过程中,油室密封的要求很高,因为一但密封不好,变压器油会泄漏,影响产品的质量。如图1所示,传统的检漏方法为:检测时,先向密封容器中注入变压器油至90%左右容器深度,再在压力表的监控下充入压缩空气至0.08MPa左右,关闭连接容器的外部阀门,停止加压。静压保持120min钟,然后观察压力表的压力指示值是否有变化,或者检查容器外部所有可能漏点是否有油渗出,并以此为依据判断容器是否存在渗漏。
该检测方式的优点在于可以批量加压检漏,效率高,对泄漏量明显的容器可以准确发现漏点。缺点是:单台检测时间长,受普通压力表精度限制,读数准确度不高,人为观察压力表读数容易造成误判,其中特别是对微漏容器更易造成误判和漏检。特别是对于微漏的密封容器,在120 min内采用传统检测方法还可能检测不出来。
发明内容
为克服上述缺陷,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检漏准确且结构简单、操作方便的有载分接开关油室密封检漏装置及其检测方法。
一种有载分接开关的油室密封检漏装置,该检漏装置主要包括:过滤器、闸阀一、减压阀、左三通管、闸阀二、预充单向阀、预充管道、检漏仪、右三通管、压力表、充气软管、充气快速夹头;所述过滤器位于整个装置的最前端,在过滤器和减压阀之间设有闸阀一,减压阀的一端与闸阀一连接,另一端与左三通管的一端相连;在两个三通管之间设有两条管路:一条管路包括闸阀二、预充单向阀、预充管道,该条管路的两端分别与左、右手三通管的相应端口相连接;另一条管路仅包括检漏仪,其两端也分别与左、右三通管的相应端口相连接;在右三通管与产品容器之间设有压力表、充气软管、充气快速夹头,充气软管的两端分别连接压力表和充气快速夹头,压力表的另一端与右三通管相连接,充气快速夹头的另一端与产品容器相连。
当进行容器密封检测时,0.6MPa的压缩空气首先进入过滤器,其具体检测步骤为:
(1). 将快速夹头安装到产品容器法兰上,并锁紧;
(2). 保证气源压力不低于仪器正常工作压力0.2MPa;
(3). 打开检漏仪电源开关;
(4). 按照需要检测的产品容器,设置检漏程序,如已设置好程序的选用相应程序号;
(5). 打开预充单向阀门,0.6MP的压缩空气通过过滤器、闸阀、减压阀、预充管道,最后再通过压力表、充气软管进入产品容器,观察预充气压力表到设定值后关闭预充单气阀;
(6). 启动检漏程序,进入一分钟正常充气至规定值80KPa,检漏仪自动进入检测状态,直至一件产品全部检漏完成后,自动弹出检漏结果,合格或不合格,检漏结束。
本发明检漏装置及其方法的优点在于检漏仪设置精度和显示分辨率高、检测时间、检测压力、判别压力等可以根据容器容积的大小,在规定允许范围内任意设定,自动给出判定结果,结论不受人为因素的影响。
附图说明
图1为传统的检漏方法的工作原理图;
图2为本发明检漏方法的工作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主要是利用压缩空气和检漏仪器对密封容器的密封性能进行定量和定性检测。本发明的检漏装置主要由气体检漏仪和相应的辅助工装组成,与原有利用变压器油、压缩空气和普通压力表的检测方式相比较,其检漏精度和灵敏度高,单台检测时间短,允许根据不同容器对象,设置判断条件,自动判定检测结果,杜绝了人为因素产生的误判,降低了误检率,提高了一次检测质量,减少了用户返工和维修工时费用。利用该先进工序流程,能够保证工艺水平的稳定性,提高质量的可靠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贵州长征电力设备有限公司,未经贵州长征电力设备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348410.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内窥镜
- 下一篇:冷却器及其制造方法以及半导体模块及其制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