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高效混凝土搅拌器有效
申请号: | 201310335798.0 | 申请日: | 2013-08-05 |
公开(公告)号: | CN103395123A | 公开(公告)日: | 2013-11-20 |
发明(设计)人: | 陈建凡 | 申请(专利权)人: | 陈建凡 |
主分类号: | B28C5/10 | 分类号: | B28C5/10 |
代理公司: | 厦门龙格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35207 | 代理人: | 郑晓荃 |
地址: | 361000 福建省厦***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高效 混凝土 搅拌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螺旋搅拌设备,尤其是指一种用于搅拌混凝土的搅拌机的搅拌机构。
背景技术
目前的混凝土搅拌机一般是采用绕水平轴运转的搅拌机构,其中的搅拌装置通常采用双螺旋曲轴结构。请参见中国专利文献于2011年06月01日公开的ZL201020614615.0“一种双螺旋混凝土搅拌机”,该搅拌机仅由一组搅拌装置设置于搅拌筒内构成,搅拌装置主要由内、外两根进给曲轴和内、外两根返回曲轴组成,还包括有连接内、外进给曲轴和内、外返回曲轴的连接轴。该装置采用内进给曲轴连接外返回曲轴,及外进给曲轴连接内返回曲轴的分体连接结构。这样的连接结构易在旋转时产生偏心,因运转不平衡而容易引起振动,进而影响搅拌机的正常运行。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本发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的高效混凝土搅拌器。该搅拌器解决了现有技术因偏心大造成运行振动大的问题,且运行平稳,加大了物料的流动速度,搅拌更剧烈,混合更充分、更均匀,因此搅拌效率更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技术方案为:
一种高效混凝土搅拌器,该搅拌器包括一组以上的搅拌组件,每组搅拌组包括有外螺旋进给轴和螺旋返回轴;所述外螺旋进给轴和螺旋返回轴的一端分别连接电机的主动端和被动端,另一端通过一连接件相互连接。
进一步,所述的连接件为一环形件,所述外螺旋进给轴和螺旋返回轴的一端均匀分布连接在该环形件上。
进一步,所述的连接件包括一连接电机主动端和被动端的内螺旋进给轴,该内螺旋进给轴通过一中间环形件连接外螺旋进给轴和螺旋返回轴。
进一步,所述的连接件包括一连接电机主动端和被动端的内螺旋进给轴,该内螺旋进给轴通过第一连接件连接外螺旋进给轴,通过第二连接件连接螺旋返回轴。
进一步,所述的第一、二连接件的中部为弧部或环形部。
进一步,所述的外螺旋进给轴、螺旋返回轴均包括有两根呈螺旋状交叉设置的搅拌曲轴,所述外螺旋进给轴和螺旋返回轴的搅拌曲轴是分别通过横向设置的搅拌直轴连接在电机的主动端和被动端的,且所述的搅拌曲轴、搅拌直轴上分别设置有导向叶片。
进一步,该搅拌器包括两组以上的搅拌组件,且相邻搅拌组件的安装及转动方向相反。
发明所提供的高效混凝土搅拌器,其与背景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1. 本发明的搅拌轴是由断开设置的外螺旋进给轴和螺旋返回轴组成的。断开设置的搅拌轴加大了物料的流动速度,搅拌更剧烈,混合更均匀充分,因此搅拌效率更高。
2. 本发明设置有两组以上安装及转动方向相反的搅拌装置,解决了因分体不对称结构产生的运转不平稳问题,以使搅拌筒内的物料形成整体连续的循环流,多根外进给及返回轴的结构, 增加了搅拌频率,实现高速,高质量的搅拌效果。
3. 本发明设有的连接件,进一步加强外螺旋进给轴和螺旋返回轴间的连接强度,同时也加快了中心部分物料的流动速度,进一点提升混合效率。 。
4.本发明的连接件参与搅拌过程,特别是设置在连接件中部的环形结构,在提升搅拌效率的同时,也减少混凝土抱轴结块现象。
5. 本发明的外螺旋进给轴、螺旋返回轴和内螺旋进给轴搅拌臂上均设有将搅拌器的搅拌筒两端部的物料导向搅拌筒中心的叶片,以利集中物料,使物料搅拌更充分。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发明的一部分,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是本发明高效混凝土搅拌器的实施例一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高效混凝土搅拌器的实施例二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高效混凝土搅拌器的实施例三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如图1、2、3 所示的一种高效混凝土搅拌器,该搅拌器包括一组以上的搅拌组件,每组搅拌组包括有外螺旋进给轴1和螺旋返回轴2。所述外螺旋进给轴1和螺旋返回轴2的一端分别连接电机的主动端3和被动端4,另一端通过一轴连接件相互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陈建凡,未经陈建凡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335798.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石墨烯卷的制备方法
- 下一篇:一种咪唑类离子液体的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