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橡胶轮胎式推轮-推驳联接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310298328.1 | 申请日: | 2013-07-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3754325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9-10 |
发明(设计)人: | 沈苗青 | 申请(专利权)人: | 沈苗青 |
主分类号: | B63B21/56 | 分类号: | B63B21/56;B63B35/70;B63B35/2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00082 上海***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橡胶轮胎 式推轮 联接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专利--橡胶轮胎式推轮-推驳联接装置适用于江河,沿海和江海联运的推轮-推驳联接。
驳船运输对比货轮运输
无论是推驳ATB还是拖驳TTB系统,在沿海或江海运输中,驳船运输和货船运输相比具有一定的优越性:
●船舶建造费用节省,初投资成本低;
●驳船运输更能机动灵活准时高效;
●船员数量可以大大减少,节省船员工资支出,例如美国有一个1920年叫Jone’s Act的实施法则,对同样主机功率的货船和拖船,其应配备的船员数相差达一倍以上;
●不少货物,其装卸时间相当长,如散货,液货,大件及甲板包装货等,当驳船装卸货时,推轮可以去参与另外驳船的运行,使用范围广,减少等候时间,减少空放,充分发挥推轮的功效,实现循环作业因而也达到经济,低碳,低排放;
●缺点:推驳系统的阻力一般比相同载重量的货船要大10-15%;
推轮-推驳系统(ATB)对比拖轮-拖驳系统(TTB)
推轮-推驳系统ATB-Articulated Tug-Barge System
拖轮-拖驳系统TTB-Towing Tug-Barge System
在沿海及江海联运,ATB要比TTB要优越的多,
1.安全:
●ATB组合长度短,推轮和推驳之间直接联接,而TTB则在拖轮与拖驳之间用长钢缆联接,弄的不好会造成大事故;
●ATB中,驳船的运动如快慢,进退,转向,掉头等完全受推轮直接控制;
●在ATB中,驳船航向稳定性好,不像TTB中,驳船会左右移动不定;
●ATB结合比TTB要方便快捷,一般仅需TTB结合时间的10%;
●ATB一般用遥控离合,不像TTB那样要就地操作,并上驳船带缆或解缆,人员在钢缆区工作,相当危险;
●TTB要根据海情,进出港等随时调整钢缆,并有专人监视驳船及钢缆的安全;
2.经济:
●在同样的航速下,ATB的主机功率要比TTB小25%;
●时间节省,效益高;
●不需要价格高的拖缆机,及其动力消耗,也不要钢缆及拖带附属设备;
3.电力供应,油水气管路提供,监测报警数据及信号控制:
a)ATB系统中监测报警数据及信号控制等可以通过有线或无线接口实现;
b)驳船的艏侧推可由推轮上来操作;
c)TTB系统中难以实现;
d)LNG驳船可以将BOG气体输送到推轮,作为主机的燃料;
4.与驳船间人员来往方便:
●ATB系统中,不一定要有人固定在驳船上,而TTB上则必需有人在拖轮上接应,负责带缆,信号灯等工作,因此必须生活在驳船上;
●ATB系统中人员来往方便,随时都可以,而TTB系统中则不大可能;
●因此ATB的驳船上可以做到无人化,但TTB的驳船上一般不大可能;
5.推轮上船员工作及生活环境舒适性比拖轮好,这是因为推轮紧挨大驳船,摇晃小;
6.ATB系统中,驳船容易组合以实现成组组合,一串驳船一起推,大大提高效能;
背景技术
顶推驳船系统及其联接装置的发展史
●最初的顶推驳船系统只是将拖轮的船头和驳船的船尾用缆绳捆绑在一起,可以说是最简单的联接方式,但已经体会到顶推驳船系统的优越性;
●1950年前后,美国出现了ITB(Integrated Tug/Barge System)系统,出现了驳船船尾中间开一个大大的缺口,并以相应的专配推轮的推驳系统;
●1970年,名为Bludworth Marine的美国公司的Elwin Fletcher开创了推轮插入推驳船尾大凹穴,并用两个大直径销轴将推轮和推驳铰链式联接,称之为Artubar系统,销轴直径达1-2米,从此以后,形成了推驳系统的经典结构,并为以后所有的公司照此模仿至今,并以各自的专利技术;
美国的另一家公司叫Intercon,与两点式没有两样,最近先后为美国Maritrans及OSG航运公司的数套ATB(包括12,000hp推轮及45,000dwt油驳)提供Intercon联接装置,其销轴直径达64时(1625.6m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沈苗青,未经沈苗青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298328.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