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易挂膜的环流式生物接触氧化一体化反应器有效
申请号: | 201310284186.3 | 申请日: | 2013-07-08 |
公开(公告)号: | CN103304024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9-18 |
发明(设计)人: | 于鲁冀;梁亦欣;柏义生;王惠英;吴小宁;余洋 | 申请(专利权)人: | 郑州大学环境技术咨询工程公司 |
主分类号: | C02F3/02 | 分类号: | C02F3/02;C02F3/10 |
代理公司: | 郑州天阳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41113 | 代理人: | 宋金鼎 |
地址: | 450000 河***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易挂膜 环流 生物 接触 氧化 一体化 反应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易挂膜的环流式生物接触氧化一体化反应器。
背景技术
我国从1977年后,在生物接触氧化法方面的试验研究和工程实践方面都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尤其在生物接触氧化污水处理技术领域的拓宽,生物接触氧化池形式的改进,生物接触氧化填料的研究开发方面,都取得了重要的突破和技术进步。目前,生物接触氧化法在国内的污水处理领域,尤其是在有机工业废水处理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成为污水处理的主流工艺之一。
生物接触氧化主要结构为载体填料和曝气系统,生物接触氧化池内设置填料,填料淹没在污水中,填料上长满生物膜,污水与生物膜接触过程中,水中的有机物被微生物吸附、氧化分解和转化为新的生物膜。空气通过设在池底的曝气系统进入水流,随气泡上升时向微生物提供氧气。但池内溶解氧分布不均匀,易造成反应器填料区曝气死角,导致填料上挂膜不均匀,同时不均匀的曝气产生的水力剪切力大小不一样,老化的生物膜不能被有效冲刷,影响了污水处理效果。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情况,为克服现在技术缺陷,本发明之目的就是提供一种易挂膜的环流式生物接触氧化一体化反应器,可有效解决填料不易挂膜及安装、拆卸和维护不方便,污水处理效果差的问题。
本发明解决的技术方案是,池体内底部有基座,基座上方从左至右均布有导流墙,每相邻的两排导流墙之间有水体环流间隙,每个水体环流间隙内装有曝气器,池体周壁上装有支撑台,导流墙的上方在支撑台上置有与池体内壁有间隙的填料框架,填料框架内均布有和导流墙在同一中心线上的竖向连接杆,竖向连接杆上串连均布有上下交替的至少两种填料,进水管和曝气管分别由池体顶部置入池体的底部,曝气管的下端和曝气器相连通,池体顶部的一侧有出水口,出水口和出水槽相连通,曝气管下端一侧在池体底部有放空管。
本发明增加了挂膜速度,从而使得污水得到净化;填料框架使得检修简单、方便、省时、省力。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剖视图。
图2为本发明的结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详细说明。
由图1-图2给出,本发明的结构是,池体15内底部有基座9,基座上方从左至右均布有导流墙8,每相邻的两排导流墙之间有水体环流间隙,每个水体环流间隙内装有曝气器6,池体周壁上装有支撑台7,导流墙的上方在支撑台上置有与池体内壁有间隙的填料框架2,填料框架内均布有和导流墙在同一中心线上的竖向连接杆14,竖向连接杆上串连均布有上下交替的至少两种填料4,进水管1和曝气管5分别由池体顶部置入池体的底部,曝气管的下端和曝气器相连通,池体顶部的一侧有出水口,出水口和出水槽12相连通,曝气管下端一侧在池体底部有放空管10。
所述的导流墙8的纵(竖)截面为等腰三角形;所述的两种填料4为立体弹性填料(弹性长丝球状)和悬浮填料(聚乙烯球状);所述的填料框架2的顶部和池体的顶部平齐;所述的填料框架2为由PVC材料制成的横向承重支撑杆13和竖向承重支撑杆3垂直焊接在一起构成的方框形;所述的出水口和出水槽12的顶部与池体的顶部平齐,出水槽的底部低于出水口的底部;所述的进水管1和曝气管5分别置于池体的左侧和右侧;所述的出水槽12经排水管阀门和排水管11相连通;所述的填料框架2置于池体内,与池体的形状大小相配应;所述的立体弹性填料为由氨纶纤维或聚烯烃(如聚乙烯、聚丙烯、聚丁烯)制成的弹性丝捆扎成的球状体;所述的悬浮填料为带蜂窝孔的球壳内放置有聚乙烯制成的细条带构成;所述的基座9、导流墙8、曝气器6和支撑台7所在的区域构成曝气区;所述的填料4、竖向连接杆14及相应填料框架部分所在的区域构成填料区;所述的填料4上方的区域为清水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郑州大学环境技术咨询工程公司,未经郑州大学环境技术咨询工程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284186.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