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秸秆切碎揉捣机刀架有效
申请号: | 201310254865.6 | 申请日: | 2013-06-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3329692A | 公开(公告)日: | 2013-10-02 |
发明(设计)人: | 刘胜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
主分类号: | A01F29/02 | 分类号: | A01F29/02 |
代理公司: | 上海伯瑞杰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27 | 代理人: | 周云 |
地址: | 200336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秸秆 切碎 揉捣机 刀架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农用机械技术领域,,具体讲涉及秸秆收割设备,尤其是涉及一种秸秆收割设备上能将秸秆切碎的同时将其揉捣松软的刀架部件。
背景技术
秸秆是成熟农作物茎叶(穗)部分的总称。通常指小麦、水稻、玉米、薯类、油料、棉花、甘蔗和其它农作物在收获籽实后的剩余部分。农作物光合作用的产物有一半以上存在于秸秆中,秸秆富含氮、磷、钾、钙、镁和有机质等,是一种具有多用途的可再生的生物资源,秸秆也是一种粗饲料。特点是粗纤维含量高(30%-40%),并含有木质素等。木质素虽不能为猪、鸡所利用,但却能被反刍动物牛、羊等牲畜吸收和利用。
秸秆还田是当今世界上普遍重视的一项培肥地力的增产措施,秸秆还田是把不宜直接作饲料的秸秆(玉米秸秆、高粱秸秆等)直接或堆积腐熟后施入土壤中的一种方法。可改良土壤性质、加速生土熟化、提高[1]土壤肥力。直接耕翻秸秆时,应施加一些氮素肥料,以促进秸秆在土中腐熟,避免分解细菌与作物对氮的竞争。如果秸秆能通过各种方式实现还田,就相当于投入50%的化肥,而在实际生产中,大量的农作物秸秆被废弃,甚至被放火焚烧,既浪费了资源,又污染了环境。即使现在某些农村地区将秸秆通过机器收割切碎利用,但是现有的收割机只能将秸秆简单切碎,无法有效用作发酵沤肥或沼气原料利用,一般来讲将秸秆用作发酵沤肥或沼气原料利用需要将秸秆粉碎揉捣至2-3cm后和猪粪、牛粪等有机肥料混合,但目前的秸秆收割机器只具有切断功能,无法将秸秆粉碎揉捣到如此短的长度。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的秸秆收割设备无法将秸秆一次性切碎揉捣到符合发酵沤肥原料的技术缺陷,本发明扥目的是提供一种秸秆切碎揉捣机刀架,能够在秸秆切割粉碎的同时揉捣秸秆,直接用作发酵沤肥或沼气原料,节约了工时,提高了秸秆发酵利用率,保护了环境。
技术方案
为了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发明设计一种秸秆切碎揉捣机刀架,它包括切碎刀架组,切碎刀架组装在刀架支撑轴上,其特征在于:所述刀架支撑轴上还装有至少一个揉捣刀架组。
所述揉捣刀架组包括前揉捣支撑刀杆和后揉捣支撑刀杆,前揉捣支撑刀杆和后揉捣支撑刀杆前后对齐上下对应,一端装在刀架支撑轴上,另一端用揉捣锤片轴连接,揉捣锤片轴两端装在前揉捣支撑刀杆和后揉捣支撑刀杆上,揉捣锤片轴位于前揉捣支撑刀杆和后揉捣支撑刀杆之间的轴身上装有至少一块揉捣锤片,揉捣锤片之间以及揉捣锤片与前揉捣支撑刀杆和后揉捣支撑刀杆之间通过套筒隔开。
所述切碎刀架组包括支撑刀杆和切割刀片,支撑刀杆固定装在刀架支撑轴上,切割刀片和支撑刀杆固定在一起,切割刀片刃口处装有下刀片。
所述前揉捣支撑刀杆和后揉捣支撑刀杆之间装有支撑片。
所述揉捣锤片轴两端固定装在前揉捣支撑刀杆和后揉捣支撑刀杆上。
所述支撑刀杆上设有切割刀架加强筋和加强块,切割刀架加强筋与支撑刀杆成90°,并通过加强块焊接连接在一起。
所述切碎刀架组为3个,均匀成圆周状装在刀架支撑轴上。
所述揉捣刀架组为6个,均匀成圆周状装在刀架支撑轴上。
有益效果
本发明将切碎刀架和揉捣刀架组合在一起,切碎的同时揉捣,能将潮湿或干燥的秸秆均匀切碎2~3cm,并揉捣松软,增加效率,多个刀头均匀分布,减小冲击阻力;切碎和揉捣功能集成在一个刀架上,只需一个电机提供动力,在一个箱体中就完成了两个功能,节约能源,减少了工时,提高了秸秆发酵利用率,保护了环境。
附图说明
附图1是本发明的产皮结构示意图。
附图2是本发明的主视方向结构示意图。
附图3是本发明的俯视方向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
如附图1~3所示,一种秸秆切碎揉捣机刀架,它包括切碎刀架组1,切碎刀架组1装在刀架支撑轴2上,其中,所述刀架支撑轴2上还装有至少一个揉捣刀架组3。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未经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254865.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