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热流实时检测装置及其热流实时检测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310175200.6 | 申请日: | 2013-05-13 |
公开(公告)号: | CN103308214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9-18 |
发明(设计)人: | 段泉圣;张帅;高秋生;马登昌;王丽翠;左家翰;罗茜文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北电力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K17/00 | 分类号: | G01K17/00;G01K7/20 |
代理公司: | 北京众合诚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6 | 代理人: | 史双元 |
地址: | 102206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热流 实时 检测 装置 及其 方法 | ||
1.一种热流实时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热流实时检测装置由薄膜式无感热电阻温度传感器,信号处理系统及显示系统组成;其中薄膜式无感热电阻温度传感器是在电绝缘热阻板基底3的上端面1和下端面4的有效区域内制成的薄膜式、无感绕法的上端面热电阻Rt2和下两端面热电阻Rt1;上端面热电阻Rt2和下两端面热电阻Rt1分别连接在信号处理系统的两个桥式电路的桥臂上,信号处理系统的单片机与显示系统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热流实时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薄膜式无感热电阻温度传感器是在热阻板基底3的上端面1、下端面4的有效区域内制成薄膜式、无感绕法的上端面热电阻Rt2和下两端面热电阻Rt1;上端面热电阻Rt2的引出线6、下两端面热电阻Rt1的引出线8均采用“三线制”接法引出;上端面热电阻Rt2用电绝缘薄膜2封装保护,下两端面热电阻Rt1用电绝缘薄膜5封装保护;热阻板基底3在下端面热电阻引线8处有一开孔9,下端面热电阻的引线8由热阻板上的开孔9引至上端面;热阻板基底3的四角各开一个螺栓固定安装孔7。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热流实时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信号处理系统由测温电桥10、测差电桥11、放大器、A/D转换、单片机、可编程控制开关K1、K2、K3、K4、K5、K6组成,测温电桥10由R1、R2、R3和与可编程控制开关K4、K5、K6连接的上端面热电阻值Rt2构成,测差电桥11由R4、R5以及与可编程控制开关K1、K2、K3连接的下两端面热电阻Rt1、与可编程控制开关K4、K5、K6连接的下两端面热电阻Rt1连接组成;上端面热电阻Rt2相关的电压量ΔU0的测温电桥10输出连接第一放大器和第一A/D转换,后与单片机连接;上、下端面热电阻阻值差Rt2-Rt1相关的电压量ΔU1的测差电桥11输出与连接第二放大器和第二A/D转换,后与单片机连接。单片机输出与显示器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热流实时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薄膜式无感热电阻温度传感器的两端面热电阻采用真空离子溅射一种易得高纯的铂金属膜,经 激光熔刻得到的无感热电阻,使热流测量不受周围交变电磁场的影响;两端面热电阻的引出线采用“三线制”接法,使两端面热电阻的输入输出特性分别校验,保证了温差测量的准确性。
5.一种热流实时检测装置的热流实时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检测原理,热流密度q,表示单位时间、单位面积截面上传输的热量,单位W/m2;热流密度q与热阻板导热系数λ、厚度d以及热阻板上、下两端面的温差Δt=t2-t1的关系已由(1)式给出;热电阻温度传感器安装固定后,其导热系数λ以及厚度d均已知,故只需测出两端面温度差Δt=t2-t1,带入公式(1),便可得到通过热阻板的热流密度q;
其中铂金属热电阻的输出电阻值Rt随温度变化而变化,测温范围是-200-850℃,阻值与温度的关系:
Rt=R0(1+At+Bt2)(0≤t≤850℃) (2)
Rt=R0[1+At+Bt2+C(t-100)t3](-200≤t≤0℃) (3)
其中:Rt表示温度t℃时铂金属热电阻的阻值即指上端面热电阻Rt2或下端面热电阻Rt1在测量时的阻值,R0表示温度0℃时铂金属热电阻的阻值,A=3.9083×10-3℃-1、B=-5.775×10-7℃-2、C=-4.183×10-12℃-4,均为常数,由于工业生产过程中的温度值一般均高于0℃,热电阻的阻值Rt与温度值t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可由(2)式确定;故在温度已知的情况下,可通过测量上端面热电阻Rt2、下端面热电阻Rt1的阻值,由(2)式对上端面热电阻Rt2、下端面热电阻Rt1的阻值进行校验,以确认上端面热电阻Rt2、下端面热电阻Rt1的阻值在测量范围内是否合格;当传感器与被测对象接触时,上端面1、下端面4所处的环境温度不同,上端面热电阻Rt2和下端面热电阻Rt1的阻值也不同;
二.将上端面热电阻Rt2、下端面热电阻Rt1接入信号处理电路,其中Rw1、Rw2、Rw3是下端面热电阻Rt1的连接导线的等效电阻,Rw4、Rw5、Rw6是上端面热电阻Rt2的连接导线的等效电阻;由于上端面热电阻Rt2、下端面热电阻Rt1的六根引线均引至热阻板的上端面,材质、长度、横截面积、所处温度均相同,故有 Rw1=Rw2=Rw3=Rw4=Rw5=Rw6=Rw,且Rw的大小由通过改变引线材质、长度、横截面积进行事先选定;
三.热流密度q的自动检测过程如下:
1)测量开始,单片机控制测温电桥10中的可编程控制开关K4、K5、K6闭合,测差电桥11中的可编程控制开关K1、K2、K3断开,上端面热电阻Rt2接入测温电桥10中,根据电路原理可求得:
(4)式中Is1为测温电桥10的恒流源电流,Rt2为上端面热电阻的阻值,R1、R2、R3为固定电阻阻值,R1=R2=R3=R为已知,(4)式可化简为:
(5)式中,R、Rw、Is1为定值,ΔU0表征Rt2,经放大后转换成1-5VDC电压U0。
2)U0表征Rt2的值,单片机经计算求得Rt2的值后,根据(2)式,求得Rt2对应的温度值t2。
3)单片机控制测差电桥11中的可编程控制开关K1、K2、K3闭合,测温电桥10中的可编程控制开关K4、K5、K6断开,上端面热电阻Rt2、下端面热电阻Rt1被接入测差电桥11相邻的桥臂,桥路输出电压为ΔU1,根据电路原理有:
式(6)中,Is2为测差电桥11的恒流源电流,Rt1为下端面热电阻的阻值,R4、R5为固定电阻阻值,R4=R5=R为已知,(6)式可化简为:
(7)式中,R、Rw、Is2为定值,ΔU1表征ΔR=Rt2-Rt1,ΔU1经放大后,转换成1-5VDC电压U1。
4)U1表征上端面热电阻Rt2、下端面热电阻Rt1的阻值Rt2、Rt1之差,即 U1=f(Rt2-Rt1),用单片机计算求出该阻值差ΔR=Rt2-Rt1的值后,把已求得的Rt2值代入,便求得Rt1=Rt2-ΔR的值,再根据(2)式,可得Rt1对应的温度值t1,从而求出热流传感器热阻板上、下两端面的温度差Δt=t2-t1;
需要指出,由于热电阻输入输出特性非线性,即使测出了两热电阻之差ΔR=Rt2-Rt1,也不能准确获得对应温度差Δt=t2-t1的数量值。如果通过独立测取Rt1、Rt2的值,再通过经验公式得到两热电阻阻值对应的温度值t1、t2,进而求得温差Δt=t2-t1的方法,称为“绝对差法”,存在的问题是温差测量的误差过大,尤其是当温度差t2-t1不大时,允许误差可能会淹没了温差信号,使测量失效;
为解决这一问题,本最佳实施案例采用的上述方法称为“相对差法”,即在测得Rt2值的基础上,再测得ΔR=Rt2-Rt1的值,带入Rt2,求出Rt1=Rt2-ΔR的值,通过带入(2)式求得Rt1、Rt2对应的温度值t1、t2,进而求出温度差Δt=t2-t1,即使Δt很小,也能保证很高的准确度。
5)由于碳化硅陶瓷基底的厚度d与导热系数λ已知,带入公式(1),便得到通过热阻板的热流密度值q,送显示器输出显示。单片机通过控制可编程控制开关K1、K2、K3、K4、K5、K6通断,使测温电桥10、测差电桥11周期性地交替工作,得到不同时刻的热流密度,实现了对被测对象热流密度的实时检测。
所述热流实时检测装置的热流传感器采用纯金属薄膜式无感绕法热电阻测温差,只需溅射一种高纯物质金属,从根本上避免了合金金属溅射不均匀导致的热电堆中单热电偶热电特性无法保证已知与校验,以及热电堆中热电偶热电特性非线性、热电堆测量回路输出热电势受交变电磁场影响的局限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北电力大学,未经华北电力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175200.6/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铸铁压应力检测系统
- 下一篇:一种可滤除杂质的电子天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