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增湿饱和器无效
申请号: | 201310138863.0 | 申请日: | 2013-04-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3575855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2-12 |
发明(设计)人: | 辛宗伟;张学范;崔剑;傅兴天;刘运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兵器工业集团第五三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G01N33/00 | 分类号: | G01N33/00 |
代理公司: | 济南舜源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7205 | 代理人: | 苗峻 |
地址: | 250031 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饱和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计量测试技术领域,涉及湿度计量测试技术,特别涉及湿度计量测试技术。
背景技术
湿度发生器是湿度计量检定过程中广泛使用的设备,其发生出的不同湿度的气流作为湿度检定校准的气源。其中增湿饱和器是湿度发生器中负责发生饱和湿气的核心部件,饱和器发生出的湿气的饱和度直接影响湿度发生器的性能指标。
增湿饱和器的工作原理是利用气流经过水,对水分的吸附和承载,进而达到增加气流湿度的目的。理想状态下气体经过饱和器后能够变成饱和湿气,但是实际上气流远没有达到饱和状态。为了增加饱和器发生气体的饱和度,技术人员设计了很多类型的增湿饱和器。
鼓泡式增湿饱和器通常在一个密闭的圆筒内盛适量的纯水,桶底有许多小孔。经过净化的气体从底部进入,通过小孔鼓泡被水饱和,从顶部排出。
CN2103760吸附式增湿饱和器是通过在常用的平面式增湿饱和器内放置能够吸附水的吸附材料提高载气饱和度的。在增湿饱和器内放置了吸附材料,从而有效地增加了水与载气的接触面积,使载气容易地达到饱和。
发明内容
本发明以提高饱和器发生气体的饱和度为目的,提供一种新型增湿饱和器。
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根据鼓泡式饱和器发生原理,使气流在水浸粒子中鼓泡,采用微孔隔板强制分散结构,将单束气流分散成多束气流,即将大气泡分散成小气泡,增大气体与水的接触面积,提高气流对水的吸附量;采用多腔结构和饱和室多孔材料填充,通过对气流的反复分割混合加湿,增加气水接触时间,从而提高增湿效率;通过调节输入气流的压力,提高饱和器的饱和压力,进一步增加载气负荷;通过强制分散和多次增湿、混合,消除了气流流量差异性所引入的不稳定因素,提高湿气稳定性,从而实现提高湿气饱和度的目的。
本发明涉及的增湿饱和器,为多级增湿饱和器,其特征在于:由n+1(n为自然数)级立式腔体串联组成,各级腔体通过导管10连接;第一级腔体进气口1位于腔体顶部、出气口2位于腔体底部,其余腔体进气口1位于腔体底部、出气口2位于腔体顶部;腔体由气室3、饱和室4、混合室5组成,自上而下依次为气室、饱和室和混合室,饱和室填充多孔介质6,多级增湿饱和器结构如附图1所示,腔体结构如附图2所示。
本发明涉及的增湿饱和器,为多级增湿饱和器,其特征在于:由n+1(n为自然数)级立式腔体联组成,各级腔体通过导管10连接;第一级腔体进气口1位于腔体顶部、出气口2位于腔体底部,其余腔体进气口1位于腔体底部、出气口2位于腔体顶部;立式腔体由气室3、饱和室4、混合室5组成,自上而下依次为气室、饱和室和混合室,气室、混合室和饱和室间分别通过微孔隔板7分隔,饱和室填充的多孔介质6为固体粒子,腔体结构如附图2所示。
本发明涉及的增湿饱和器,为多级增湿饱和器,其特征在于:n不大于5。
本发明涉及的增湿饱和器,为多级增湿饱和器,其特征在于:腔体内径与高度之比介于1/5~1/2之间。
本发明涉及的增湿饱和器,为多级增湿饱和器,其特征在于:腔体内径介于20mm~60mm之间。
本发明涉及的增湿饱和器,为多级增湿饱和器,其特征在于:腔体高度介于50mm~300mm之间。
本发明涉及的增湿饱和器,为多级增湿饱和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固体粒子直径介于1mm~5mm之间。
本发明涉及的增湿饱和器,为多级增湿饱和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微孔隔板微孔孔径介于0.1mm~0.8mm之间。
本发明涉及的增湿饱和器,为多级增湿饱和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微孔隔板微孔密度介于8个/cm2~50个/cm2之间。
本发明涉及的增湿饱和器,为多级增湿饱和器,其特征在于:气室用微孔隔板和混合室用微孔隔板的结构彼此独立。
本发明涉及的增湿饱和器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增湿效率高,增湿效果明显,发生的湿气饱和度高、稳定性好。适用于湿度发生器,饱和器工作效率显著提高,从而使湿度发生器发生的湿气达到理想状态。
四、附图说明
附图1 本发明涉及的增湿饱和器结构示意图
附图2 本发明涉及的增湿饱和器三种腔体结构示意图
其中:1-进气口;2-出气口;3-气室;4-饱和室;5-混合室;6-多孔介质;7-微孔隔板;8-筒体;9-腔体盖;10-导管;11-不锈钢筛网柱;12-密封圈;13-不锈钢筛网。
五、具体实施方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兵器工业集团第五三研究所,未经中国兵器工业集团第五三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138863.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新型刮板浓缩器
- 下一篇:一种治疗中风偏瘫的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