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按键及应用其的键盘有效
申请号: | 201310086359.0 | 申请日: | 2013-03-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3219184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7-24 |
发明(设计)人: | 蔡温育;李皓光;苏峰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达方电子有限公司;达方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H13/705 | 分类号: | H01H13/705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5011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按键 应用 键盘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关于一种按键及应用其的键盘,且特别是有关于一种以连杆限制高度的按键及应用其的键盘。
背景技术
传统的剪刀脚按键结构中,多使用两个相对的支撑件来架高键帽,并使键帽可随着支撑件的移动而直上直下运动。由于支撑件同时具有带动及固定键帽的功能,结构较为复杂,微小的尺寸误差便可能使按键高度不均,产生倾斜。
发明内容
本发明有关于一种按键及应用其的键盘,藉由两相对的连杆来限制按键的高度。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出一种按键。按键包括键帽、卡合结构、第一支撑件、第二支撑件、第一连杆及第二连杆。第一支撑件与第二支撑件的两端分别可活动地与该键帽及该卡合结构连接。第一连杆设置于第一支撑件的外侧,且具有第一端部、第二端部及第三端部,第三端部介于第一端部及第二端部之间,第一端部与第二端部分别可滑动地设置在卡合结构上,第三端部枢接于键帽。第二连杆设置于第二支撑件的外侧,且具有第四端部、第五端部及第六端部,第六端部介于第四端部及第五端部之间,第四端部与第五端部分别可滑动地设置在卡合结构上,第六端部枢接于键帽。当键帽未被按压时,第一连杆与第二连杆限制卡合结构至键帽的高度,第一支撑件及第二支撑件位于第一连杆及第二连杆之间且不与第一连杆及第二连杆重叠。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出一种键盘。键盘包括壳体、基板以及多个设置于壳体上的按键。该多个按键的其中之一包括键帽、卡合结构、第一支撑件、第二支撑件、第一连杆及第二连杆。卡合结构设置于基板上。第一支撑件与第二支撑件的两端分别可活动地与该键帽及该卡合结构连接。第一连杆设置于第一支撑件的外侧,且具有第一端部、第二端部及第三端部,第三端部介于第一端部及第二端部之间,第一端部与第二端部分别可滑动地设置在卡合结构上,第三端部枢接于键帽。第二连杆设置于第二支撑件的外侧,且具有第四端部、第五端部及第六端部,第六端部介于第四端部及第五端部之间,第四端部与第五端部分别可滑动地设置在卡合结构上,第六端部枢接于键帽。当键帽未被按压时,第一连杆与第二连杆限制卡合结构至键帽的高度,第一支撑件及第二支撑件位于第一连杆及第二连杆之间且不与第一连杆及第二连杆重叠。
本发明上述实施例所揭露的按键,利用两个设置于支撑件外侧的连杆限制并调整按键的高度。由于连杆的结构简单,改变尺寸方便而且容易,同时连杆与卡合结构所夹的角度较大,调整的放大率较接近1,能够更加精细的调整按键的高度,降低按键的倾斜度。
关于本发明的优点与精神可以藉由以下的实施方式及附图得到进一步的了解。
附图说明
图1绘示依照本发明一实施例的键盘的示意图。
图2A绘示图1的键盘其中一个按键的立体分解图;图2B及图2C绘示图2A的按键的连杆及卡合部相互组设时于不同作动状态下的示意图。
图3A及图3B绘示图2A的按键于不同作动状态下的侧视剖面图。
图4绘示依照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按键的侧视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照图1,其绘示依照本发明一实施例的键盘100的示意图。键盘100包括壳体110、基板(未绘示)以及数个按键120。基板设置于壳体110内,按键120设置于壳体110上。
请参照图2A至图3B。图2A绘示图1中其中一个按键120的立体分解图,图2B及图2C绘示图2A的按键120的第一连杆124、第二连杆125及第一卡合部1221、第二卡合部1222、第四卡合部1224、第五卡合部1225相互组设时于不同作动状态下的示意图,图3A及图3B绘示图2A的按键于不同作动状态下的侧视剖面图。按键120包括键帽121、卡合结构122、第一支撑件123a、第二支撑件123b、第一连杆124以及第二连杆125。键帽121位于卡合结构122之上。卡合结构122设置于键盘100的基板上。第一支撑件123a与第二支撑件123b架起键帽121,并使键帽121可相对于卡合结构122上下移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达方电子有限公司;达方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未经苏州达方电子有限公司;达方电子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086359.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移动系统
- 下一篇:在增强现实过程中实现部件标注的方法及增强现实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