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变态混凝土施工设备无效
申请号: | 201310083010.1 | 申请日: | 2013-03-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3174146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6-26 |
发明(设计)人: | 吴旭;彭卫平;颜曦;郑鹏鹏;徐绍波;欧阳新群;张宏武;谭德明;刘翔;黄伟;王婷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水利水电第七工程局有限公司;武汉大学 |
主分类号: | E02D15/02 | 分类号: | E02D15/02 |
代理公司: | 成都市辅君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51120 | 代理人: | 杨海燕 |
地址: | 610081 四川***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变态 混凝土 施工 设备 | ||
所属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施工设备,尤其是变态混凝土施工,属于施工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目前,,碾压混凝土坝技术以其机械化程度高、工期短、投资省等优点,在世界范围内水利水电大坝施工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变态混凝土一般与碾压混凝土相伴随,且变态混凝土对碾压混凝土坝的防渗、耐久及美观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在变态混凝土施工中,不仅要求注浆准确均匀,而且要求振捣密实。现有的变态混凝土浆液输送与加注施工通常采用以下两种方法。一种方法是直接在制浆站安装输浆泵类设备,敷设输浆管路直接输送至工作面,然后在摊铺好的碾压混凝土料上面直接将浆液铺洒在表面,靠浆液从表面自然渗透;另一种方法是采用运输设备搭载浆液存储容器进入工作面,在摊铺好的碾压混凝土料上面,用普通工具或特制的简易工具造出一定深度的沟槽,或用简易的造孔器每隔一定距离造出排孔和行孔,然后将浆液铺洒在沟槽内或孔中。这两种方法的主要限制为:第一种方式工序简单,但加注位置、加注范围、加注浆液量等难以控制,而且输浆管路长易造成堵塞,维护与检修任务重;第二种方式工序复杂,需要大量人工辅助,工作效率低。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集合变态混凝土施工各工序的设备。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变态混凝土施工设备,包括主机、PLC系统、动作臂、振捣棒、注浆器、翻转油缸和灰浆泵送装置,动作臂经连接件与振捣棒连接,灰浆泵送装置经输浆管与注浆器连接;灰浆泵送装置包括机架、浆液箱、搅拌机、转子泵和马达,还包括清洗水箱;浆液箱下部的出浆管经出浆阀、出浆三通与转子泵连接;转子泵出口经泵三通、送浆管、
输浆三通、回浆阀到浆液箱的回浆孔;出浆三通、泵三通的分支经各自管道与清洗水箱底部连接;输浆三通的分支经送浆阀到输浆管;浆液箱侧面下部设有排空阀;浆液箱盖上设有加浆孔,清洗水箱盖上设有加水孔。
通过灰浆泵送装置和注浆器实现变态混凝土注浆作业,在浆液渗透时间达到设定值时,操作工作装置(包括注浆装置和振捣装置两个部分),振捣棒使
其调整为振捣工作状态,实现振捣作业,整合注浆和振捣功能于一体,完成变态混凝土施工。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注浆均匀,注浆量控制精确,操作简单,保证了施工质量,简化了施工工序,提高了施工效率,降低了操作人员的劳动强度;灰浆泵送装置可进行自清洗,解决了浆液沉淀堵管问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总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灰浆泵送装置的左视图(放大);
图3是图2的俯视图。
图中零部件及编号:
1—浆液箱,2—搅拌机,3—转子泵,4—马达,5—清洗水箱,
6—出浆三通,7—出浆阀,8—出浆管,9—泵三通,10—翻转油缸,
11—送浆管,12—动作臂,13—主机,14—输浆三通,15—回浆阀,
16—输浆分管,17—洗管阀,18—振捣棒,19—洗箱阀,20—PLC系统,
21—浆液箱盖,22—清洗水箱盖,23—排空阀,24—机架,25—送浆阀,
26—加浆孔,27—加水孔,28—输浆管,29—回浆孔,30—灰浆泵送装置,
31—连接件,32—注浆器,33—单向分配阀。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
参见图1—3,变态混凝土施工设备,包括主机13、PLC系统20、动作臂(2、振捣棒18、注浆器32、翻转油缸10和灰浆泵送装置30,动作臂12经连接件31与振捣棒18连接,灰浆泵送装置30经输浆管28与注浆器32连接;灰浆泵送装置30包括机架24、浆液箱1、搅拌机2、转子泵3和马达4,还包括清洗水箱5;浆液箱1下部的出浆管8经出浆阀7、出浆三通6与转子泵3连接;转子泵3出口经泵三通9、送浆管11、输浆三通14、回浆阀15到浆液箱1的回浆孔29;出浆三通6、泵三通9的分支经各自管道与清洗水箱5底部连接;输浆三通14的分支经送浆阀25到输浆管28;浆液箱1侧面下部设有排空阀23;浆液箱盖21上设有加浆孔26,清洗水箱盖22上设有加水孔27。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水利水电第七工程局有限公司;武汉大学,未经中国水利水电第七工程局有限公司;武汉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083010.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