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无张力放缆跨越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310080502.5 | 申请日: | 2013-03-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3138205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6-05 |
发明(设计)人: | 王华;徐晓春;李瑞洲;景巍巍;李佑伟;许明生;陈霞;陈戈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省电力公司淮安供电公司;江苏省电力公司;国家电网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G1/02 | 分类号: | H02G1/02 |
代理公司: | 淮安市科文知识产权事务所 32223 | 代理人: | 谢观素 |
地址: | 223002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张力 跨越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力及通信线路放缆设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跨越障碍的无张力放缆装置。
背景技术
在电力线路施工及通信光缆施工过程中经常需要跨越重要航道、铁路、封闭高速公路、房屋、蔬菜大棚、交叉施工工地等障碍,很多情况下需要对障碍处进行长时间停航、封路等相关配合工作,相关协调手续繁多,协商难度大,而且经常因难于达成一致要求而严重延误工期,生产成本也因此而长期居高不下。
而传统的放缆施工大多是通过搭设脚手架,采用带张力展放式的施工达到线缆跨越目的,存在成本高、耗时长的问题,有些施工场地如航道两侧并不具备搭架施工的条件,而且带张力展放式施工所需 牵引机械搬运到施工场地的难度较大;另外长距离的带张力跨越对施工机械及施工技术要求十分严格,稍有不慎将造成无法挽回的严重后果;还有,在施工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外界干扰,这就要求在施工结束前,必须有人看护各点,以保安全。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无张力放缆跨越装置,可以解决现有技术进行跨越放缆需要搭设脚手架,采用带张力展放方式施工带来的施工成本高、耗时长、难度大的问题。
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无张力放缆跨越装置,包括弹性绝缘杆、线缆引导绳和串联牵引绳,所述弹性绝缘杆两端对接形成弹性绝缘环,所述线缆引导绳穿过弹性绝缘环,所述串联牵引绳与弹性绝缘环固定连接。
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方案是,弹性绝缘杆两端设有配套的金属接头,所述弹性绝缘杆通过金属接头对接形成弹性绝缘环。
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方案是,串联牵引绳上固定有间隔的连接环,所述连接环通过挂扣与弹性绝缘环连接。
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方案是,弹性绝缘杆的材质为绝缘型弹性玻璃钢复合材料。
无张力放缆跨越装置,包括绝缘滑车、线缆引导绳和串联牵引绳,所述线缆引导绳滑动连接于绝缘滑车的引导滑轮,所述串联牵引绳与绝缘滑车的绝缘连杆连接。
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方案是,绝缘滑车还包括行走滑轮和中空的绝缘连杆,所述绝缘连杆上端与行走滑轮连接,下部与引导滑轮连接,所述绝缘连杆上、下两端分别设有固定环,串联牵引绳与固定环连接。
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方案是,行走滑轮包括两块相互平行的竖直A夹板,以及设于A夹板之间的第一滑轮,所述A夹板上端通过A导杆固定连接,所述A夹板下端开口形成行走绳导入口,所述行走绳导入口设有活动门,所述活动门连接有开门拉绳,所述开门拉绳的活动端穿过中空的绝缘连杆。
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方案是,引导滑轮包括与绝缘连杆平行的B夹板,以及设于B夹板与绝缘连杆之间的第二滑轮,所述B夹板的下端通过B导杆与绝缘连杆固定连接,所述B夹板上端设有略向外扩张的档杆,所述档杆与绝缘连杆之间形成限位槽。
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方案是,串联牵引绳上固定有间隔的连接环,所述连接环通过挂扣与固定环连接。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的优点在于:
一、将弹性绝缘环或者绝缘滑车连接于已有的高压线路或者承载钢绳,用串联牵引绳将弹性绝缘环或者绝缘滑车连接形成一条空中通道,用线缆引导绳带动施工线缆通过空中通道,不受下方所跨越环境的影响,减少了协调工作的时间,生产成本大幅降低;
二、施工线缆、高压线路或承载钢绳、弹性绝缘环或绝缘滑车三者之间的摩擦力小,形成无张力式的施工,线缆、高压线路或承载钢绳的磨损小,大幅提高了线缆通过的速度,提高了施工质量;
三、弹性绝缘环或绝缘滑车携带、安装、拆卸都很灵活、方便,无需搭设脚手架和使用大型机械,大大降低了施工难度;
四、受外界干扰小,可随时暂停施工,大大提高安全性的同时减少了看护人员的数量,节约了人力;
五、弹性绝缘环或绝缘滑车十分轻便,造价低,可以重复多次使用,结构简单,故障率低,且易于维护保养,即使单体在使用中故障也不影响施工进度,可靠性高。
附图说明
图1为弹性绝缘杆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弹性绝缘环的使用示意图。
图3为绝缘滑车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绝缘滑车的使用示意图。
图5为挂扣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省电力公司淮安供电公司;江苏省电力公司;国家电网公司,未经江苏省电力公司淮安供电公司;江苏省电力公司;国家电网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080502.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