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确定陆相断陷盆地油气藏分布最有利范围的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310080314.2 | 申请日: | 2013-03-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3792592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5-14 |
发明(设计)人: | 姜福杰;庞雄奇;郭继刚;姜振学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
主分类号: | G01V9/00 | 分类号: | G01V9/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2249***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确定 陆相断陷 盆地 油气藏 分布 有利 范围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油气藏形成与分布预测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确定陆相断陷盆地油气藏分布最有利范围的方法。
背景技术
油气藏分布最有利范围问题,一直是学者们争议的热点。胡朝元1982年在《石油学报》第2期第9页提出了“源控论”的思想,通过对已发现油气田的统计,指出生油区控制着油气藏的分布,即油气藏围绕着生油区呈现环带状分布。李德生在《海洋地质研究》1981年第1卷第1期第15页提出渤海湾盆地油气分布也受生油凹陷控制。由此学者们认识到油气藏分布受控于烃源岩。而对于油气藏的分布最有利范围,胡朝元(1962)在总结松辽盆地油气田分布受烃源岩控制作用时,推测油气分布最大范围在以生烃凹陷为中心的60~70km以内,Tissot等(1978)也认为大多数油田的分布最有利范围在距以生烃凹陷为中心的10~100km以内。庞雄奇2005年在《油气成藏定量模式》265页提出了生油凹陷控制着大油田个数和储量,其中95%以上均集中分布在离生油凹陷中心不到50km的范围内,而大气田则主要分布在离油源区20~90km的范围内,依据“源控论”的地质思想,在勘探的早期可以较好地确定油气勘探的范围。公开号为CN102681027的中国专利提出了一种广布型复杂岩性油气藏成藏模式评价系统和方法,该方法分析复杂岩性油气藏成藏的特有模式,建立“近源高压供烃、断层裂缝疏导、下气上水成藏”的一种广布型复杂岩性油气藏成藏模式。公开号为CN102289006的中国专利中提出了陆相深层油气藏形成和分布模式,其建立“近源供烃、压差驱动、储盖共控、动态成藏”的陆相深层油气成藏模式,深化了对深层油气成藏条件、成藏机理和富集分布规律的认识。
但随着勘探的深入,非定量化的“源控论”的适用性受到挑战。因为人们仅能依据该思想在生烃凹陷的一定范围内寻找勘探目标,但究竟哪些目标最有利,哪些范围油气藏最多,就无从入手了。并且以往的研究都是基于统计分析,并未建立定量化的预测模型,导致预测的精度较低,并且操作性较差,油气勘探的风险大。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陆相断陷盆地油气藏分布定量化描述的难题,提出了一种确定陆相断陷盆地油气藏分布最有利范围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00:针对一特定烃源岩区域搜集至少一个生烃潜力指数(S1+S2)/TOC;
步骤200:对步骤100中搜集的至少一个(S1+S2)/TOC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确定排烃门限Z0和排烃率qe;
步骤300:根据步骤200确定的排烃门限Z0和排烃率qe计算烃源岩的排烃强度Eq;
步骤400:根据步骤300确定的排烃强度Eq,确定圈闭到排烃强度中心的距离参数和圈闭到排烃边界的距离参数;
步骤500:根据步骤400确定的距离参数确定油气藏分布最有利范围。
非限制性地,所述步骤100中还包括对搜集的(S1+S2)/TOC进行分析,确定可用数据的步骤。
优选地,所述步骤200进一步包括:
步骤210:根据(S1+S2)/TOC数据随深度变化关系绘制散点图和绘制散点包络线;
步骤220:将所述包络线出现最大值的拐点对应的深度确定为排烃门限Z0;
步骤230:将所述包络线出现最大值的拐点对应的(S1+S2)/TOC记为最大生烃潜力HCPo;拐点以下包络线上任一点对应的(S1+S2)/TOC记为HCPi,将HCPo与HCPi的差值记确定为排烃率qe。
更为优选地,所述步骤300进一步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310:针对不同埋藏深度对应的排烃率qe,根据烃源岩的厚度H、有机质丰度TOC、密度ρ计算烃源岩的排烃强度。所述排烃强度Eq计算公式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未经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080314.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波长转换轮模块及照明系统
- 下一篇:一种消除伪频谱的频谱分析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