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医用拆钉钳无效
申请号: | 201310064337.4 | 申请日: | 2013-02-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3126736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6-05 |
发明(设计)人: | 朱振荣;朱佳;孙朴 | 申请(专利权)人: | 常熟市亨利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61B17/076 | 分类号: | A61B17/076 |
代理公司: | 常熟市常新专利商标事务所 32113 | 代理人: | 朱伟军 |
地址: | 215551 江苏省苏州***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医用 拆钉钳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医用器材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医用拆钉钳。
背景技术
在医疗临床,对于某些特定的手术往往采用特定的手术器材进行操作,并且在术后缝合时并非袭用传统的缝合线,而是使用金属材质的缝合钉对创口进行缝合。
上面提及的特定的手术典型的但并不绝对限于的如男性生殖器包皮切割手术,而所谓的特定的手术器材则为专用于切割包皮的包皮切割缝合器。由于包皮切割缝合器兼有对包皮的切割与缝合于一体的双重功能,并且切割与缝合几乎是在一瞬间同时完成的,因此手术效率较高并且手术效果较好,特别是由于摒弃了传统的缝合线缝合,因此有助于显著缩短手术时间。对此可参见中国专利授权公告号CN2175578Y(包皮环切自动缝合器)、CN101884559B(包皮切割缝合器)和CN102217969B(包皮切割缝合器)。
利用并不限于上述例举的包皮切割缝合器对术后创口的缝合都是由金属材质的缝合钉担当的,因此毫不例外地涉及在创口愈合后需拆除缝合钉的问题,但是由于已有技术缺乏结构合理并且操作方便的拆钉钳,因此医务人员在对患者创口拆钉时普遍存在以下技术问题:其一,为了避免在缝合时折展的与皮肤形成并行的并且与皮肤贴合在一起的缝合钉的钉脚损及愈合的创口,因此医务人员需事先慎之又慎地将钉脚扳展到与创口处的皮肤呈趋于垂直的状态,而后再将缝合钉拔离,这种拆钉方式虽然可以防止对患者创口造成二次伤害并且减轻患者的疼痛,但是,医务人员花费的时间较为冗长,并且患者承担的费用也相应增加;其二,由于缝合钉的大致形状与日常办公用品的订书钉相仿,因此在缝合时与皮肤的啮合较为紧密,于是在拆钉时存在起钉钳的钳头损及虽然已经愈合但尚处于脆弱状态的皮肤之虞,易引起感染乃至溃烂,对巩固术后效果产生影响。
本申请人作为“包皮切割缝合器”的生产厂商时常获得医疗部门对前述问题的反馈信息,并且期望协助解决。为此,本申请人进行了广泛的文献检索,除了见诸有CN302032229S(拆钉钳)、CN302032232S(拆钉钳)和CN302032234S(拆钉钳)该三项外观设计专利外,未见诸有其它技术文献,但是该三项专利对于解决前述技术问题不具有可借鉴的意义。此外,申请人还基于触类旁通之理试图从订书钉拆钉器获得启示,并且在公开的中国专利文献中可不乏见诸关于订书钉拆钉器的技术信息,略以例举的如授权公告号CN202357130U(订书钉拆钉器)、CN202480061U(一种起钉器)和CN202241172U(一种剪式书钉起钉装置),等等。这三项专利的前两项在起钉即在拆钉时,折展的钉脚会损及纸张,因此当转用到拆除包皮缝合钉时,则同样会损及创口;这三项专利中的第三项专利因结构有失合理,因而难以使钉子在平衡力的作用下去除,因为如果将其转用于前述的创口拆钉,那么下钳体(专利称下剪杆)的末端的尖嘴与上钳体(专利称上剪杆)末端的尖嘴无法使缝合钉的两端的钉脚在保障平衡力的前提下同时处于与皮肤的垂直状态,并且由于上钳体与下钳体之间的配合效果难以保障,例如上钳体存在偏摆之虞,因而无法体现令人满意的拆钉效果。因此并不限于例举的该三项专利方案对于设计拆除包皮术后的缝合钉的器具不具有参考意义。
鉴于上述已有技术,本申请人作了反复而有益的设计,终于形成了下面将要介绍的技术方案,并且在采取了严格的保密措施下在本申请人厂区的仪器测试实验室作了多次模拟试验,结果证明是切实可行的。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任务在于提供一种有助于使缝合钉的钉脚在平稳状态下回复到与创口处的皮肤趋于垂直而藉以避免在离开皮肤时对创口造成损害、有利于医务人员方便操作而藉以缩短拆钉时间、有便于保障缝合钉的两端同时受力而藉以体现起钉的整体效果和有善于避免在缝合钉变形过程中给患者造成疼痛而藉以体现作用力柔和效果的医用拆钉钳。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常熟市亨利医疗器械有限公司,未经常熟市亨利医疗器械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064337.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