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测试超高压管式反应器热套端部结构局部应力场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310046101.8 | 申请日: | 2013-02-06 |
公开(公告)号: | CN103148971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6-12 |
发明(设计)人: | 陈学东;危书涛;崔军;聂德福;范志超;秦宗川;李星华;朱金花;姚佐权 | 申请(专利权)人: | 合肥通用机械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G01L1/22 | 分类号: | G01L1/22 |
代理公司: | 安徽省合肥新安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34101 | 代理人: | 何梅生 |
地址: | 230031 ***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测试 超高压 反应器 热套端部 结构 局部 力场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局部应力场试验方法,确切说是利用应力释放,获取超高压管式反应器端部结构因热套过盈配合造成的局部应力场数据的试验方法。
背景技术
过盈配合是机械工程中常用的联接方式,在保证联接可靠性的同时,也要兼顾配合部件的疲劳寿命,由于配合面存在接触和摩擦,套合边缘存在着局部应力场,经常发生失效破坏。为分析失效原因和基于失效的设计提供数据支持,需获取过盈配合边缘的局部应力场数据。过盈配合边缘应力集中问题无法用经典力学公式计算,查阅相关文献,几乎均依靠有限元数值模拟方法获取。但是,由于数值模拟设定了一系列的理想假设条件,计算结果的真实性与可靠性缺乏绝对的说服力。
过盈配合装配方式包括温差法与压装法两种。前者依据热胀冷缩原理,先利用温差使反应管与夹套的过盈量消去再进行装配,冷却后就自动形成了过盈配合;后者则需借助外力将反应管强行压入夹套。该应力场的测试通常采用电阻应变测量技术,先在将要测量的应力场表面粘贴应变片,进而施加载荷,利用电阻应变仪同步记录应变,经应变数据处理,得到应力场结果。但压装法装配易造成构件表面损伤,且轴向定位控制较困难,不宜采用此方法装配并测量应力场;温差法对构件的损伤小,定位准,但需克服高温带来的影响。由于温差配合时加热温度过高,需采用高温应变片、高温导线与胶水等,成本很高,并且高温导致零漂较大,易造成明显的试验误差。此外,由于局部应力场的测量位置距夹套根部很近,很容易对应变片与连接导线造成不可修复性的碰伤或擦伤,难以完整精确地测量局部应力场。可见,此前的测试方法均不能获得准确的超高压管式反应器热套端部结构局部应力场数据。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为避免上述现有技术所存在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测试超高压管式反应器热套端部结构局部应力场的方法,用于准确获取超高压管式反应器热套端部结构局部应力场数据,为分析超高压聚乙烯管式反应器端部断裂失效原因和基于失效的设计提供参考依据。
本发明为解决技术问题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本发明测试超高压管式反应器热套端部结构局部应力场的方法的特点是按如下步骤进行:
步骤1:分别设置反应管和夹套,使得反应管外径大于夹套内径,并因此在反应管与夹套之间存在有过盈量;
步骤2:将所述夹套与反应管)利用温差法完成套合装配,在反应管上、位于夹套与反应管相套合的边缘的外侧形成局部应力场区域;
步骤3:在所述反应管的外侧壁上,位于所述局部应力场区域内布置测点,在所述测点处粘贴电阻应变片;
步骤4:采用切割机具,将所述夹套在夹套侧壁上沿轴向开槽并最终将夹套自所述反应管上剥除,使反应管得到应力释放,记录夹套剥除前后各测点的应变变化数值;
步骤5:依据所述应变变化数值计算获得局部应力场数据。
本发明测试超高压管式反应器热套端部结构局部应力场的方法的特点也在于:所述测点处在反应管的圆周方向多个角度方位上,并交叉设置。
与已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有益效果体现在:
1、本发明从试验角度为工程实际中分析和研究过盈配合边缘局部应力场提供了一种试验测量方法和手段,填补了只能数值模拟获取数据,无法试验测量的空白。
2、本发明先对夹套与反应管进行热套装配、再在反应管外壁贴片、最后剥除夹套释放应力,测量应变变化的试验方法,避免了高温及夹套轴向定位对测量工具造成的损伤与破坏,增加了试验的可行性,降低了试验误差,提高了测量数据的精度。
3、本发明在反应管外壁圆周方向多个角度方位上交叉布置测点,增加了测点数量,更加完整地获取了应力场数据。本发明较为精确、完整地获取了超高压管式反应器热套端部结构局部应力场数据,为分析超高压聚乙烯管式反应器端部断裂失效原因和基于失效的设计提供了数据参考。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测量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中反应管与夹套沿圆周方向展开的应变测量测点布置示意图;
图中标号:1夹套、2电阻应变片、3反应管。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施例中测试超高压管式反应器热套端部结构局部应力场的方法是按如下步骤进行:
步骤1:分别设置反应管3和夹套1,使得反应管外径大于夹套内径,并因此在反应管3与夹套1之间存在有过盈量;
测量加工完毕的构件尺寸,精确测量并记录反应管3外径与夹套1内径尺寸,本实施例中二者分别为87.44mm与87.32mm,即实际过盈量为0.12m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合肥通用机械研究院,未经合肥通用机械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046101.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