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利用工业固体废物合成P1型沸石分子筛的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310045511.0 | 申请日: | 2013-02-05 |
公开(公告)号: | CN103073016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5-01 |
发明(设计)人: | 赵颖;席北斗;彭星;夏训峰;张列宇;李晓光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C01B39/02 | 分类号: | C01B39/02 |
代理公司: | 中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021 | 代理人: | 周长兴 |
地址: | 100012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利用 工业 固体废物 合成 p1 型沸石 分子筛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利用固体废物制备沸石分子筛的方法,具体地涉及利用粉煤灰、赤泥采用两步反应合成P1型分子筛的方法。
本发明还涉及一种用于实现上述方法的装置。
背景技术
沸石分子筛是一类具有规则孔道结构和独特晶体化学性质的含水架状硅(铝)酸盐多孔矿物晶体材料。因其独特的晶体结构和晶体化学性质,沸石分子筛具有很大的比表面积和优良的吸附、分离、离子交换和催化等性能,在化工、建材、农业以及环保等领域具有广泛的用途。
但天然的沸石资源量有限,吸附和离子交换等的应用性能也具有局限性,因此沸石分子筛的人工合成已成为化工、建材、农业以及环保等各领域的重要来源。又因为以碱、铝和硅酸钠等纯化工原料为基础的人工合成沸石分子筛成本高,同时受到化工原料来源少的制约,不能满足沸石分子筛在上述各领域的应用需要,从而以粉煤灰、赤泥等固体废物原料为基础的沸石分子筛合成成为重要的发展方向。但目前以固体废物为原料合成分子筛存在工艺反应时间长、产品产率低、能耗高,产品质量差等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工艺反应时间短、产品产率高、能耗低,产品质量良好的以固体废物合成P1型沸石分子筛的方法。
本发明的又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实现上述方法的装置。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的固体废物合成P1型沸石分子筛的方法,其包括如下步骤:
1)将固体废物与碱的水溶液配成混合液,加热搅拌进行反应;
2)在步骤1反应后的混合液中添加铝源或硅源调整硅铝比,反应生成沸石分子筛;
3)将步骤2反应后的混合液降温冷却后进行固液分离;
4)分离后的固体用水清洗后,加入CaCl2或FeCl2溶液,得到阳离子类型为Ca或Fe型沸石;
5)将步骤4的混合液降温冷却后进行固液分离;
6)分离后的固体用水清洗,干燥后得到粉末状P1型沸石分子筛。
所述的方法,其中,步骤6得到的粉末状P1型沸石分子筛造粒、干燥获得粒状P1型沸石分子筛。
所述的方法,其中,步骤1中的固体废物是粉煤灰和赤泥中的一种或任意比例的两种。
所述的方法,其中,步骤1中的碱的水溶液是氢氧化钠水溶液,固体废物∶水+NaOH质量比为1∶2-4,其中NaOH质量浓度为8-15%。
所述的方法,其中,步骤1中加热温度为60-90℃,搅拌速度为20-40min。
所述的方法,其中,步骤1中的反应温度是110-130℃。
所述的方法,其中,步骤2中调整硅铝比后的反应温度是110-130℃。
本发明提供的用于实现上述方法的装置,主要包括:
一搅拌槽,连接第一反应槽;
第一反应槽连接第二反应槽;
第二反应槽连接第一缓冲槽;
第一缓冲槽连接第一固液分离槽;
第一固液分离槽连接第一洗涤槽;
第一洗涤槽连接第一除水槽;
第一除水槽连接离子交换槽;
离子交换槽连接第二缓冲槽;
第二缓冲槽连接第二固液分离槽;
第二固液分离槽连接第二洗涤槽;
第二洗涤槽连接第二除水槽;
第二除水槽连接第一干燥器;
第一干燥器连接造粒机;
造粒机连接第二干燥器。
所述的装置,其中搅拌槽内安装有搅拌机。
与公知技术相比,本发明采用两步反应的方法的创新点在于:
第一步生成沸石分子筛的过程中暂时不调整硅铝比,在第二步中通过添加铝源或硅源调整硅铝比,使混合液中剩余的硅与添加的铝继续反应,继续生成分子筛。采用两步反应的方法,提高了反应速率和产品的质量。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以固体废物合成P1型沸石分子筛的流程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粉煤灰合成沸石分子筛前后的扫描电镜图,其中(a)是原粉煤灰,(b)是粉煤灰合成的分子筛。
图3是本发明粉煤灰合成沸石分子筛的X射线衍射(XRD)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是本发明的流程示意图。
1)将固体废物(固体废物可以是粉煤灰和赤泥中的一种或任意比例的两种)与碱(氢氧化钠)的水溶液配成混合液,在搅拌槽中加热搅拌20-40min;固体废物∶水+NaOH质量比为1∶3,其中NaOH质量浓度为1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未经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045511.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