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建筑内墙保温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310017812.2 | 申请日: | 2013-01-17 |
公开(公告)号: | CN103938741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7-23 |
发明(设计)人: | 刘胜春;周泰殿;孙长胜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绿色建材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4B1/76 | 分类号: | E04B1/76;E04F13/02;C09D151/00;C09D7/12;C09D201/00;C09D125/14;C09D129/04;C08F263/00;C08F265/06;C08F2/24 |
代理公司: | 上海光华专利事务所 31219 | 代理人: | 许亦琳;余明伟 |
地址: | 200433 上海市杨浦区翔***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建筑 内墙 保温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建筑保温节能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建筑内墙保温系统。
背景技术
基于资源紧张、环境承载力薄弱的国情。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保温节能已经成为全社会日益关注的焦点。近年以来,全球变暖引发的环境问题非常突出,全球各国都意识到如果不加强对能耗的控制,长此以来将导致人类生存环境的日益恶化,最终给人类社会带来灭顶之灾,建筑能耗约占我国全社会总能耗的30%,国家出了一系列政策用于建筑保温节能。
常规的墙体涂层结构一般没有设计保温节能,往往导热系数大,保温性能较差。
发明内容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建筑内墙保温系统,其包括内墙表面处,由墙面向墙外方向依次设置的内墙保温封底层和内墙保温基层。
本发明的建筑内墙保温系统用于室内的墙体,由墙面向墙外方向即从室内墙体表面指向室内的方向。
较优的,所述内墙保温基层外侧还可以设有第二内墙保温封底层或内墙保温面漆层。
较优的,所述内墙保温基层外侧还可以设有第二内墙保温封底层和内墙保温面漆层,并且所述第二内墙保温封底层位于内墙保温基层外侧,所述内墙保温面漆层位于所述第二内墙保温封底层外侧。
较优的,所述内墙保温封底层的厚度小于等于200微米,内墙保温基层的厚度为1~5mm。
更优的,所述第二内墙保温封底层的厚度小于等于200微米;内墙保温面漆层的厚度为0.03~3mm。
本发明的建筑内墙保温系统可以与现有的涂料配合使用,在本发明的内墙保温基层外侧进行粉刷或涂覆其它装饰涂料,或者贴瓷砖。
内墙保温基层:
所述内墙保温基层由内墙保温基层膏涂覆获得,所述内墙保温基层膏,其组成包括如下质量百分比的成分:
较优的,所述内墙腻子隔热粉选自六钛酸钾晶须、空心陶瓷微珠、空心玻璃微珠、凹凸棒粉、海泡石、分子筛、膨胀蛭石中的任意一种或两种以上的组合。
更优的,所述分子筛选自3A分子筛、4A分子筛、5A分子筛中的任意一种或两种以上的组合。
较优的,所述水性硅烷偶联剂为偶联剂KH-792或偶联剂KH-460。
较优的,所述粘结剂选自可分散性胶粉、弹性乳液、苯丙乳液、聚乙烯醇中的任意一种或两种以上的组合。
所述内墙保温基层膏的制备方法,步骤如下:
1)按照内墙保温基层涂料的组成和配比,将原料中的粉状组分混合均匀,获得混合粉料;
2)将步骤1)的混合粉料与除水以外的剩余原料一起加入水中,搅拌均匀,获得内墙保温基层膏。
制备保温基层涂料的原料包括粉状原料和液体原料,先将原料中的粉状组分混合均匀后,再将除水以外的其他液体组分一起加入水中进行搅拌。搅拌采用腻子搅拌机进行搅拌,搅拌时间为10~50min。
保温封底层
所述内墙保温封底层、第二内墙保温封底层均由保温封底涂料涂覆获得。所述保温封底涂料,其组成包括以下重量份的各组分:
较优的,所述叔丙乳液的原料组成包括核部原料及壳部原料,并且所述核部原料和壳部原料的重量比为1:0.2~0.4;所述核部原料的组成包括如下重量份的各组分:表面活性剂1-3份,引发剂0.2-0.3份,核部软单体10-20份,核部硬单体5-15份,有机硅氧烷单体3-5份,核部功能单体0.5-1.5份,水40-45份;所述壳部原料的组成包括如下重量份的各组分:表面活性剂0.2-0.5份;引发剂0.1-0.3份;壳部软单体3-8份;壳部硬单体5-10份;有机硅氧烷单体1-2份;壳部功能单体0.2-1.0份;水5-10份。
更优的,所述核部软单体选自丙烯酸丁酯、丙烯酸异辛酯、叔碳酸乙酯、丙烯酸2-乙基己酯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的组合;所述核部硬单体选自甲基丙烯酸甲酯、苯乙烯、甲基丙烯酸、丙烯酸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的组合;所述核部功能单体选自丙烯酸羟丙酯、丙烯酸羟乙酯、双丙酮丙烯酰胺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的组合;所述壳部软单体选自丙烯酸丁酯、丙烯酸异辛酯、丙烯酸-2-乙基己酯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的组合;所述壳部硬单体选自甲基丙烯酸甲酯、苯乙烯、甲基丙烯酸、丙烯酸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的组合;所述壳部功能单体选自丙烯酸羟丙酯、丙烯酸羟乙酯、双丙酮丙烯酰胺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的组合;所述有机硅氧烷单体选自乙烯基三异丙氧基硅烷、r-甲基丙酰氧基丙基三异丙氧基硅烷、八乙烯基环四硅氧烷、八甲基环四硅氧烷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的组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绿色建材研究中心有限公司,未经上海绿色建材研究中心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017812.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同类专利
- 专利分类
E04B 一般建筑物构造;墙,例如,间壁墙;屋顶;楼板;顶棚;建筑物的隔绝或其他防护
E04B1-00 一般构造;不限于墙,例如,间壁墙,或楼板或顶棚或屋顶中任何一种结构
E04B1-02 .主要由承重的块状或板状构件构成的结构
E04B1-16 .堆料结构,例如混凝土在现场以浇制或类似方法成型的结构,同时利用或不利用附加构件,例如,永久性结构、由承重材料覆盖的基础
E04B1-18 .包含长形承重部件的结构,例如,包含柱,大梁,骨架
E04B1-32 .拱形结构;穹窿顶的结构;折板结构
E04B1-34 .特种结构,例如,用由桅杆结构或封闭的电梯井或楼梯间等塔式结构支承的悬吊或悬臂杆件;与弹性稳定性有关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