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钢管胀压车用桥壳多向压制数控成形液压机有效
申请号: | 201220547584.0 | 申请日: | 2012-10-24 |
公开(公告)号: | CN202893944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4-24 |
发明(设计)人: | 叶臻;刘振;潘晓慧 | 申请(专利权)人: | 扬州捷迈锻压机械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1D26/033 | 分类号: | B21D26/033 |
代理公司: | 扬州市锦江专利事务所 32106 | 代理人: | 陈君伟 |
地址: | 225127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钢管 压车 用桥壳 多向 压制 数控 成形 液压机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锻压设备,涉及一种大型液压机集成制造技术领域,尤其涉及对钢管胀压车用桥壳等复杂零件进行多向压制数控成形液压机。
背景技术
在现代制造工业中,随着汽车工业的快速发展,人们对汽车安全性、舒适性和环保性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汽车工业正面临着严峻挑战。特别是由于燃料和原材料成本的上涨以及环保法规对尾气排放限制的日趋严格,使得汽车结构轻量化成为现代汽车先进制造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用钢管胀压成形方法制造车用桥壳,不仅制件强度、刚度高,重量轻,而且材料利用率高,节能降耗,将填补我国汽车行业在制造桥壳新工艺领域的空白,符合国家节能减排和发展绿色环保经济的要求。目前,汽车上所用的桥壳仍然是以铸造和焊接两种为主,原因就是没有生产车用桥壳的大型多向成形液压设备。为满足汽车工业的发展需要,开发大型化、自动化和精密化的车用桥壳多向成形液压设备,将破解我国成型装备技术落后、工艺性差、自动化程度低的难题,并提升我国车用桥壳加工设备的世界地位,促进我国落后产能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钢管胀压车用桥壳多向压制数控成形液压机,解决了公知技术中车用桥壳成形的技术难题。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钢管胀压车用桥壳多向压制数控成形液压机,包括机身,机身内连接竖向布置的执行机构,执行机构连接上滑块;所述机身内还连接下主油缸,下主油缸的上端中心处内嵌顶出油缸,顶出油缸的伸缩端连接下滑块,下滑块与上滑块相向设置;所述机身内还连接两台横向加载油缸,两个横向加载油缸的伸缩端分别连接侧向滑块,两个侧向滑块相向设置。
桥壳在整形工艺中,水平方向两压头对桥壳端面进行封闭,然后内腔通高压油,上、下滑块按预先设定的匹配关系协调对向运动,左、右滑块保持同步工进,实现四向联动。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减少了机身的变形,刚性好,两滑块精度易调节,调整后精度不易跑偏;上下滑块能够保证预设的匹配关系进行运动,提高了压制成形精度;左右滑块运动平稳,导向性好,抗侧向偏载能力强,同步精度高;将顶出缸集成在下滑块连接的主油缸内,结构紧凑,安装方便;下滑块设有机械限位调节装置,可以确保下滑块初始位准确,重复定位精度。
为了便于安装,机身采用分体式,机身包括上横梁、底座、左立柱和右立柱,上横梁和底座通过左立柱、右立柱、拉杆和螺母连接。
为了便于拆卸,使上滑块的油缸密封效果更好,执行机构包括一台上液压加载油缸和两台回程油缸,上液压加载油缸和两个回程油缸分别与上横梁连接,所述上滑块与上液压加载油缸和两个回程油缸的下端分别连接。
为了确保下滑块初始位置准确,底座的上方设置四个机械限位调节装置,每个机械限位调节装置分别包括调节螺套,每个调节螺套分别与底座连接,每个调节螺套内分别螺纹连接调节螺杆,每根调节螺杆的上端分别连接淬火板,每块淬火板分别设置在下滑块的下方。
为了提高上下滑块与左右立柱的导向性,上滑块与左立柱、右立柱之间和下滑块与左立柱、右立柱之间分别设置四角八面导轨调节装置,四角八面导轨调节装置包括机身固定块、滑块调节斜楔块、滑块导轨块和机身导轨块,机身固定块和机身导轨块分别与机身连接,滑块调节斜楔块和滑块导轨块分别与滑块连接。
为了提高左右滑块的导向性,每个侧向滑块分别连接两根导向柱,每根导向柱外分别套置导向套,各导向套分别与相应的左立柱、右立柱连接,每根导向柱上还连接导向键,导向键可防止油缸运行时转动。
为了便于定位,上横梁与左立柱、右立柱之间分别设置上定位键,底座与左立柱、右立柱之间分别设置下定位键。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侧视图。
图3为图1中A-A剖视图。
图4为图1中B-B剖视图。
图5为图1中P处放大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扬州捷迈锻压机械有限公司,未经扬州捷迈锻压机械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547584.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