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升降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220512386.0 | 申请日: | 2012-10-08 |
公开(公告)号: | CN202846244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4-03 |
发明(设计)人: | 张海涛;殷磊;易伟;罗章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联重科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3Q7/00 | 分类号: | B23Q7/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康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40 | 代理人: | 吴贵明;赵囡囡 |
地址: | 410013 湖南***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升降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机械加工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升降装置。
背景技术
在机械加工过程中,尤其是重型机械加工过程中,经常需要将待加工的工件放在升降装置上使之上升或者下降到一定高度。
如图1和图2所示,以腹板为待加工工件时的升降装置为例。现有的升降装置是单点升降装置,螺纹顶杆30’的转动将连接在一起的顶板(40’,50’)和导套20’一起升降。现有的单个螺纹顶杆30’支撑不能使工装平稳升降。主要原因在于顶板40’会根据产品的变化,在顶板40’上铣不同大小、不同位置的定位孔,从而导致顶板40’的重心也在变化,而单个螺纹顶杆30’的位置已经固定,重心无法调节。如果导柱10’与导套20’的配合间隙太小(即精度要求高),使得制造变得困难,成本提高;如果导柱10’与导套20’的配合间隙过大会导致导柱10’与导套20’运动时卡滞,需要锤子反复敲击顶板(40’,50’),升降装置才能再升降。
如图1和图2所示,升降装置的工作过程如下:
先将棘轮扳手套在轴60’上,旋转扳手使轴60’带动第一齿轮71’驱动第二齿轮72’转动,第二齿轮72’转动的同时使螺纹顶杆30’带动顶板40’、顶板50’上升或下降。
1、因顶板40’上有定位孔,定位孔随产品的增加而增多,每加一定位孔会使顶板40’和顶板50’的重心发生变化,导致该机构升降时导套20’与导柱10’卡滞,需要锤子敲击,机构不能平衡稳定上升,增加了劳动强度,降低了工作效率;
2、由于顶板40’与顶板50’尺寸过大,棘轮扳手转动时费力、费时,工作效率低;
3、升降装置升高或下降后,顶板40’存在不平现象,严重影响腹板的焊接质量。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平稳上升、并提高待加工件加工质量的升降装置。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升降装置,包括顶板机构,用于安放待加工件;顶升机构,用于带动顶板机构升降;驱动机构,用于驱动顶升机构;顶升机构包括一个以上的顶杆。
进一步地,顶升机构包括三个顶杆,分别为轴线相平行地设置的第一顶杆、第二顶杆和第三顶杆。
进一步地,驱动机构包括驱动轴和传动机构,驱动轴通过传动机构带动顶升机构运动,驱动轴的轴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与顶板机构的几何中心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相重合。
进一步地,第一顶杆、第二顶杆和第三顶杆环绕设置在驱动轴的周围。
进一步地,第一顶杆、第二顶杆和第三顶杆的轴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与驱动轴的轴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之间的距离分别为R1、R2和R3,其中,R1=R2=R3=R。
进一步地,50mm≤R≤130mm。
进一步地,第一顶杆、第二顶杆和第三顶杆的轴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与驱动轴的轴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之间的连线的夹角分别为θ1、θ2和θ3,其中,θ1=θ2=θ3。
进一步地,传动机构包括相啮合的第一齿轮和第二齿轮,其中,驱动轴与第一齿轮驱动连接,第二齿轮与顶升机构驱动连接。
进一步地,升降装置还包括导向机构,与顶板机构相连接,其包括导柱和套设在导柱外侧的导套。
进一步地,导套的长度为L,其中,L≥60mm。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升降装置,设置多个顶杆,在驱动机构的驱动下带动顶板机构顶升或者下降。多个顶杆的设置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抵消第一顶板的重心变化,使得顶升机构能够平稳地顶升顶板机构,使得顶板机构上升过程中不会摆动。这样,一方面待加工工件运行平稳,并且在停止运动后第一顶板不会出现不平现象,提高腹板焊接质量;另一方面升降装置的与顶板机构相连接的导向机构的导柱和导套之间的运动也不会出现卡滞现象,无需人工敲击顶板,降低了劳动强度,提高了工作效率。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是现有的升降装置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2是现有的升降装置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升降装置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升降装置的侧视结构示意图;以及
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升降装置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联重科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联重科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512386.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管材接管机
- 下一篇:一种棒材供料用的夹紧装置及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