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承重铰支座有效
申请号: | 201220421803.0 | 申请日: | 2012-08-23 |
公开(公告)号: | CN202833605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3-27 |
发明(设计)人: | 刘文冬;崔明宝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摩诘创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C11/04 | 分类号: | F16C11/04;F16C33/04;F16N1/00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聚阳光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50 | 代理人: | 张建纲 |
地址: | 100086 北京市海淀区青云里满庭***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承重 支座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承重铰支座。
背景技术
标准两自由度运动铰支座设计的载荷都相对较小,根据其结构,要增大承重载荷时,需将其转轴直径相应增大,势必造成材料的较大浪费,同时,铰支座重量增大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也增加了负载,造成能耗加大。
中国专利文献CN201723926U公开了一种六自由度机电运动平台,包括平台上底板、平台下底板、以及连接于平台上底板和平台下底板之间的六支电动缸组件。电动缸组建的一端与上铰支座组件连接后,通过上铰支座连接座连接至平台上底板,电动缸组件的另一端通过下铰支座组件连接至平台下底板,上述专利文献中所用到的铰支座采用等径主转轴,根据对图6中所作的等径主转轴受力情况的分析,可以看出,铰支座在工作时其各部位受力差别较大,在主转轴的承受载荷点具有较大的作用力,这也是引起主转轴产生弯曲变形的主要作用力,在靠近主转轴两端则受力较小,在增大承重载荷时,若采用等径增加整个主转轴直径的方式,可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主转轴的支撑强度;同时,这种等径增加主转轴结构方式,无形中将大幅增加了整个主转轴的重量及主转轴端与滑动轴承之间的接触面积,从而增大了摩擦力。由于主转轴与其两端的轴承座之间采用滑动配合,再加上运动平台上的物体可产生十多吨的支撑重量,若要操纵主转轴使其旋转以改变支撑角度,需要克服在主转轴端上所产生的较大的作用力,这样就会消耗较大的驱动力。
同时,上述的轴支座重载荷轴承采用传统的润滑油膜,运行时间长时易于失效,且会造成轴与滑动轴承之间的磨损,进而影响轴端的支撑能力,导致承载能力降低,影响轴与滑动轴承的使用寿命。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的问题,实用新型人发现,在重载作用力相同的情况下减少主转轴与滑动轴承间的接触面积,进而可以降低作用力于主转轴两端所产生的摩擦力,使主转轴更易于驱动,同时不会降低主转轴本身承受载荷的能力,基于这样的一个发现,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承重铰支座。
所述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承重铰支座,包括轴承座、主转轴、副转轴和支撑轴,所述主转轴包括彼此连接的承载轴和非承载轴,所述非承载轴设置于所述承载轴的两端,其端部与所述轴承座连接,沿所述承载轴的径向成型一通孔;所述副转轴贯穿所述通孔,其两端伸出所述承载轴的外侧;所述支撑轴与所述副转轴的两端连接,且绕所述通孔的中线旋转,所述承载轴位置处的轴径大于所述非承载轴位置处的直径。这样可以明显减少非承载轴两端的接触面积,克服摩擦力所需的驱动力也大大降低,使主转轴更易于驱动。
所述承载轴的母线呈对称的外凸弧形结构,其中部位置的轴径大于其两侧位置的轴径,所述承载轴与所述非承载轴间通过圆弧过渡连接。此种圆弧过渡的结构形式,可以防止承载轴与非承载轴连接端的所产生的应力集中,提高主转轴的使用寿命。
所述承载轴的外圆面成型一对称的切削平面,所述通孔垂直贯穿两所述切削平面。由于支承轴的两个叉耳与切削平面配合,在承载轴上对称成型两个切削平面更便于支承轴上两叉耳的定位。
所述非承载轴与所述轴承座通过滑动轴承旋转配合,沿所述滑动轴承的径向成型有注油孔和多个石墨小孔,所述石墨小孔内填充有石墨填料;
所述轴承座上成型有与所述注油孔相连通的注油通道,所述注油通道的进油口与油杯连通。这里采用了两种润滑方式,可以很好的保护轴与滑动轴承,提高铰支座的使用寿命。
进一步,所述副转轴固定于所述通孔内,所述支撑轴套置于所述副转轴的两端,所述支撑轴与所述副转轴之间设有第一滑动轴承,用于实现所述支撑轴与副转轴间的相对旋转。
进一步优选,沿所述第一滑动轴承的径向成型有注油孔和多个石墨小孔,所述石墨小孔内填充有石墨填料;
所述副转轴上成型有与所述第一滑动轴承的注油孔相连通的注油通道,所述注油通道的进油口与油杯连接。
或进一步,所述通孔内设有第二滑动轴承,所述副转轴与所述第二滑动轴承旋转配合,所述支撑轴固定于所述副转轴的两端。
再进一步优选,沿所述第二滑动轴承的径向成型有注油孔和多个石墨小孔,所述石墨小孔内填充有石墨填料;
所述副转轴上成型有与所述第二滑动轴承的注油孔相连通的注油通道,所述注油通道的进油口与油杯连接。
最优选所述注油通道的进油口设置于所述副转轴的中部。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带来的有益效果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摩诘创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北京摩诘创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421803.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齿轮滚柱轴承
- 下一篇:一种用于管件淬火机上的转动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