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双列式铅包铜板栅蓄电池有效
申请号: | 201220247839.1 | 申请日: | 2012-05-30 |
公开(公告)号: | CN202633457U | 公开(公告)日: | 2012-12-26 |
发明(设计)人: | 隋明奎 | 申请(专利权)人: | 隋明奎 |
主分类号: | H01M10/06 | 分类号: | H01M10/06;H01M2/28 |
代理公司: | 锦州恒大专利事务所 21222 | 代理人: | 陈明 |
地址: | 121000 辽宁***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双列式铅包 铜板 蓄电池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一种蓄电池,特别涉及一种双列式铅包铜板栅蓄电池。
背景技术
目前,铅酸蓄电池在蓄电池的市场份额中仍占有一定的优势,在国民经济的各部门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传统的铅酸蓄电池,采用铅锑合金板栅。装配时,需要人工焊铸铅汇流排,将正、负极板的极耳分别连接在一起,每格的过桥也为铅铸件,并采用铅焊接蓄电池的正、负接线端子,焊接完成后用树脂将蓄电池的壳体与上盖粘接在一起。这种铅酸蓄电池存在的主要问题是,1、焊铸铅汇流排及正、负接线端子的难度较大,需要技术高超的工人,否则会产生空焊,影响蓄电池的质量。2、汇流排体积较大,铅的用量大,一方面消耗了较多的金属,另一方面也增大了蓄电池的重量。3、焊铸的过程中有铅蒸气排放,既损害工人的身体健康,也污染环境,同时也会消耗大量的能源。4、铅的导电率相对于铜的导电率低,因此,铅铸的汇流排造成的蓄电池内阻比铜的内阻大,在高倍率放电时,电压降损失可达数百毫伏。
为了减小铅酸蓄电池的内阻,提高铅酸蓄电池的比能量,改进铅酸蓄电池的装配生产工艺,人们一直探索和寻找一种新的板栅材料及装配结构,以期用最小的质量和最低的价格,得到最大的电导率和最高的导电强度。铅包铜板栅近年来受到了人们的普遍关注,它是用铜丝或铜网作基体,表面包覆一层铅,以减小板栅电阻,提高输出功率。随着技术的进步,人们研制出了不同形式的铅包铜板栅,如浸镀、喷镀、电镀及铸造等方式生产的铅包铜板栅,但如何改进铅酸蓄电池的装配工艺,完善铅包铜板栅蓄电池的装配结构仍然是摆在人们面前的一个课题。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铅酸蓄电池存在的汇流排铅用量大、焊铸难度大、以及蓄电池内阻大的问题,提供一种金属材料用量小、生产工艺简单、蓄电池内阻小的双列式铅包铜板栅蓄电池。
本实用新型包括壳体、上盖、若干组极板及正、负极接线端子,每组极板由若干个正、负极板构成,正、负极板相间设置,其特殊之处是,每组极板中正极板的极耳用正极汇流铜排连接在一起,负极板的极耳用负极汇流铜排连接在一起,上组极板的负极汇流铜排与下组极板的正极汇流铜排用过桥铜板连接在一起,左列尾组极板中负极板的极耳与右列首组极板中正极板的极耳用连通式汇流铜排连接在一起,正极接线端子安装在左列首组正极汇流铜排上,负极接线端子安装在右列尾组负极汇流铜排上,在上盖的内侧有与正、负极汇流铜排、过桥铜板及连通式汇流铜排相对应的密封槽,正、负极板极耳的上部、正、负极汇流铜排、过桥铜板、连通式汇流铜排、以及正、负极接线端子的下部用树脂密封在上盖内侧的密封槽中,确保极耳引出线、汇流排、过桥铜板及接线端子不与电解液接触,避免铜连接部件被腐蚀。
所述的正、负极汇流铜排及连通式汇流铜排的横截面为U形,正、负极板的极耳位于U形截面中,使两者的连接更牢固。
在上盖与正、负极接线端子之间还安装有密封圈,在密封圈的内圈中有一层内膜,以方便铅包铜板栅蓄电池的装配。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
1、汇流排及过桥采用铜质材料,用料省,体积小,既减少了铅的用量,减轻了蓄电池的重量,又减小了蓄电池的内阻,降低了蓄电池使用过程中的温度,提高了容量,并延长了蓄电池的使用寿命。
2、用铜质材料作为蓄电池的汇流排和过桥,并采用电阻焊的方式与正、负极板的极耳及正、负极接线端子连接在一起,连接可靠,板栅不会断格,用树脂一次性粘接封装,简化了蓄电池的生产工艺,不用技艺高超的焊接工人,稍加训练的普通工人即能操作,组装、密封一次完成,省时、省工、省力,提高了生产的效率,增加了企业的经济效益。
3、组装的过程中能源消耗少,也没有铅蒸气排放,避免了环境污染,也确保了工人的身体健康,节量减排。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A—A剖视图;
图3是图1的B部放大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极板、汇流排、过桥铜板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上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5的C—C剖视图;
图7是图5的D—D剖视图;
图8是图6的E部放大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密封圈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图9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隋明奎,未经隋明奎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247839.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漏泄电缆纵包型腔成型平台
- 下一篇:一种可监控电解液残余量的锂离子电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