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抽油杆淬火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220241979.8 | 申请日: | 2012-05-25 |
公开(公告)号: | CN202610278U | 公开(公告)日: | 2012-12-19 |
发明(设计)人: | 张光宝;谢金陵;徐振东 | 申请(专利权)人: | 常州科恒炉业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21D1/64 | 分类号: | C21D1/64;C21D9/00 |
代理公司: | 常州市维益专利事务所 32211 | 代理人: | 王凌霄 |
地址: | 213022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抽油杆 淬火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细长类抽油杆热处理的抽油杆淬火装置。
背景技术
抽油杆是重要的有杆泵采油机械,其抗疲劳性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热处理工艺。由于抽油杆是细长杆,其长细比(长度与杆体直径之比)为263—703,其热处理的难点为:一是抽油杆的力学性能沿轴向要保持一致;二是抽油杆不能变形,要满足一定的直线度要求。抽油杆热处理的工艺流程为工件由淬火炉炉前上料口通过拨料装置依次进入炉内加热,由炉内螺旋输送器传输到出口斜滚轮上,由斜滚轮传送之淬火喷水圈淬火,然后进入回火炉回火,出回火炉后再进行热拉伸机拉伸校直,即完成整个处理工艺。
在整个热处理工艺中,杆件的淬火环节控制得好与差,对热处理的质量、产量和下道工序即回火均产生较大的影响。传统淬火装置中,采用的水压为0.3MP,最小水流量30M3/h,水压、流量均不可调节,容易产生工件淬火不均而导致杆件变形弯曲,严重影响抽油杆的热处理质量。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中之不足,提供一种抽油杆淬火装置,可通过智能化控制淬火时水的压力和流量,以提高抽油杆淬火质量。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抽油杆淬火装置,包括淬火水槽、支架,淬火水槽内设有淬火器,淬火器具有可容纳冷却水的环形腔体,待淬火的抽油杆由淬火斜辊沿淬火器轴线中心送入淬火器的环形腔体内,淬火器分别管路连接有固定在支架上供水管道以及空气管道,所述的供水管道上连接有电动调节阀、水压力传感器,空气管道上连接有气压力传感器。
所述的供水管道端部连接有进水总管,在进水总管后的供水管道上设有截止水阀,空气管道进气端设有截止气阀,空气管道上位于气压力传感器后还连接有压力表。
所述的淬火器上部设有可调节淬火器高度的调节件。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通过电动调节阀和水压力传感器所构成的智能化控制系统,来调节淬火时水的压力和流量,以提高抽油杆淬火质量,从而保证对抽油杆的淬火硬度要求和直线度要求。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淬火水槽 2.支架 3.淬火器 4.淬火斜辊 5.供水管道 6.空气管道 7.电动调节阀 8.水压力传感器 9.气压力传感器 10.进水总管 11.截止水阀12.截止气阀 13.压力表 14.调节件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这些附图均为简化的示意图仅以示意方式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基本结构,因此其仅显示与本实用新型有关的构成。
如图1所示的一种抽油杆淬火装置,包括淬火水槽1、支架2,淬火水槽1内设有淬火器3,淬火器3具有可容纳冷却水的环形腔体,待淬火的抽油杆由淬火斜辊4沿淬火器3轴线中心送入淬火器3的环形腔体内。
淬火器3分别管路连接有供水管道5和空气管道6,供水管道5固定在支架2上,所述的供水管道5端部连接有进水总管10,在进水总管10后的供水管道5上设有截止水阀11,在截止水阀11后的供水管道5上依次设有电动调节阀7、水压力传感器8;空气管道6进气端设有截止气阀12,截止气阀12后的空气管道6上连接有气压力传感器9,空气管道6上位于气压力传感器9后还连接有压力表13。
所述的淬火器3上部设有可调节淬火器3高度的调节件14。
本实用新型的供水管道5由水压力传感器8和电动调节阀7构成自动压力调节系统,来调节淬火时水的压力和流量,以提高抽油杆淬火质量;淬火器3的位置高度可以进行微调以正确保各种规格工件的淬火质量和直线度。
上述实施方式只为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项技术的人士能够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内容并加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实用新型精神实质所作的等效变化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常州科恒炉业有限公司,未经常州科恒炉业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241979.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